在山东省临沂市第四十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正亲手体验包粽子的传统技艺,这一幕不仅展示了技艺的传承,更是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镜头背后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份文化在年轻一代指间流转的美好瞬间。
近年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劳动成为连接学生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桥梁。临沂市,这片孕育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先行者。
在这片沂蒙大地上,传统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劳动教育的土壤。临沂市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将非遗技艺、农耕智慧、红色精神等转化为教育资源,构建起一套以“文化打底、劳动塑形”为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劳动教育更加生动、有深度。
文化解码:静态资源活化为课程
临沂市深知,要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必须打破传统资源的界限,让文物、技艺、智慧成为学生们可感知、可参与的劳动课程。为此,临沂市研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课程指南》,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4至6课时的文化主题劳动课。学生们在动手制作中,不仅学会了技艺,更深刻理解了背后的文化哲学。
项目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素养的碰撞
为了克服传统劳动教育碎片化、表面化的问题,临沂市进一步探索,研制出《劳动课程典型案例开发指南》。通过系统设计劳动项目主题,确立项目梯度,形成了跨类别、递进式的课程方案。在“沂蒙泥哨”、“临沭柳编”等传统手工艺课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还结合现代设计进行创作,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化同样引人注目。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农事密码”课程中,学生们在校园种植基地体验传统农事,同时探究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了“传统—现代—智慧”的农业劳动链。这种结合,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农耕文化,更激发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的兴趣。
红色基因的劳动淬炼
临沂市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发出“重走支前路”等特色课程。学生们在研学基地体验独轮车运输,对比现代物流技术,深刻理解了沂蒙精神的内涵。葫芦烙画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设计、制作烙画葫芦,将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完美融合。
模块实施:素养进阶的闭环体系
在劳动项目实施中,临沂市创新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复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功能模块。以“葫芦”项目为例,学生们从种植认知到技艺传承,再到设计创新,实现了从文化感知到实践创造的能力进阶。这种模块化设计,让整个课程具备了自我生长、持续创新的生命力。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临沂市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开发出48个文化主题项目,多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和省级典型案例,成果丰硕。在临沂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共同孕育出新时代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