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近期盛大推出了其迁址后的第二个重要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至2020年代”。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顾铮精心策划,汇集了35位长期居住在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精彩作品,以及超过80件的文献资料与相关展品,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百年的上海摄影历史长卷。
摄影与上海,自摄影术传入之初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海的开埠与摄影术的兴起几乎同步进行,摄影成为了记录这座城市崛起与变迁的重要工具。展览从上世纪初活跃于上海的摄影家丁悚、朗静山等人的作品开篇,展现了摄影与上海之间互相成就、共同发展的历程。
“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展览现场
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线,分为“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和“特别呈现”四大板块,通过“江河对视”、“繁花时光”等八个单元,细腻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镜头下的上海。观众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光影前驱”板块,这里聚焦于20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摄影实践,展示了摄影家们通过实验与探索为中国摄影奠定的坚实基础。
“江河对视”单元通过陆元敏的《苏州河》系列与张春海的《黄浦江》系列作品展开对话,巧妙利用黑白墙面设计区隔江与河,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对比。展区内还融入了“上海声景”项目,通过声音采集为影像叙事增添了动态的声音维度,提升了观众的现场沉浸感。
苏州河系列,1990年代 陆元敏
“特别呈现”板块则通过一系列物证,如“海鸥”国产照相机及1956年“上海出口商品暨国外商品展览会”的历史场景还原,彰显了上海在工业、经济与贸易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这一板块以实物、文献等形式再现了历史,为观众营造出了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兴安路某段居民,1980年 郭博
“街头剧场”单元中,摄影家郭博镜头下的石库门弄堂场景被放大,观众仿佛穿梭于弄堂与展厅之间,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和市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而在“记忆相册”单元,展厅特别复刻了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的场景,立体呈现了侯剑华等摄影家的作品,与美术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巧妙呼应。
展览现场复刻的上海地铁场景
展览的尾声,艺术家马良的移动照相馆为观众提供了亲身参与肖像摄影的机会,让观众能够在美术馆营造的场景中拍摄照片,带走一份独特的艺术记忆。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几代摄影家、艺术家通过摄影表征上海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更通过不断创新的摄影方式凝视上海,持续创造出具有高度都会性的都市影像,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