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银子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货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不离开它,甚至官员的俸禄也是用银子结算,特别是俸禄丰厚的清朝官员,有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之说。可是这些在古代随处可见、用量巨大的白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却极少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白银发展史
白银作为一种金属,由于质地软,富含光泽,又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所以早在四千多年前,白银就与黄金一样,被人类当做货币使用。
由于白银的状态不如黄金稳定,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所以在人类早期,即使白银的地底储存数量是黄金的十五倍之多,但白银的价值还是高于黄金。
随着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数量更多的白银地位也逐渐降低。黄金成为更具价值也更重要的货币。
西汉时,黄金被当做财富的象征,往往用于赏赐和国际贸易,而日常贸易多用价值更低的铜钱,白银的使用频率不高。
一直到宋代,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采用普遍接受的白银作为货币进行贸易,白银的地位显著提升。
由于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贸易中大受欢迎,所以大量的白银涌入我国,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元朝末年,币制混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发行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规定其为唯一的合法货币。
不过随着大明宝钞的滥发滥印,百姓很快对纸币失去了信任,私底下继续用金银交易。直到张居正为了解决乱象,实行“一条鞭法”,才彻底确定白银的货币本位制度。
此后,我国一直使用银本位制度,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才将银本位货币制度废除。
二、白银的流入与流失
明清时期实行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所以当时社会上白银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此大量的白银从何而来呢?顾炎武曾经说过:
“银两之所由生,一则矿砾之银,一则番舶之银。”
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就将银矿收归国有,只允许官府开采。银矿一年的开采量大约在几百万两,远远不足以供给百姓日常所需,并且明清时期,我国的银矿逐渐枯竭,所以在泰昌元年以后,明朝
“尽罢天下矿税”,
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由于地大物博,又有备受欢迎的茶叶、瓷器等商品,所以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巨额顺差,大量的白银流入我国,一度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储量。
但是明朝实行海禁,清朝更是闭关锁国,导致白银的流入一度停滞。
比流入停滞更可怕的是白银的不断流出。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当外国使团带着大量特产前来朝贡时,明政府往往赐予他们大量白银作为回赐,许多白银以这种方式流入国外。
到了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开放了鸦片贸易。
鸦片的出现,除了摧毁我国的国民精神之外,还使得民间的大量白银流入海外。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购买了许多西方船炮武器,又是一大笔的白起支出。
但比起后来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赔偿的白银,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朝灭亡,清政府共计签署了七百零九个不平等条约,在这期间,我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了惊人12.5亿两。
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后,白银的流出仍然没有结束。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白银法案》,造成白银价格的疯涨。这一时期,我国大量的白银流入美国,维持了三百多年的银本位货币制度岌岌可危。
1935年十一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正式废除银本位制,以法币为通用货币,将白银收归国有,禁止流通。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胡乱发行法币,造成了通货膨胀,法币逐渐失去信誉度,民间又悄然兴起以银元贸易的风气。
三、白银的消失
可以说,近代以来白银的大量流出是造成我国白银消失的罪魁祸首。但在考古学家看来,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不得不提。
第一是大量的白银被当做陪葬品埋藏在地下。
我国自古重视丧葬,实行厚葬制度。白银作为贵金属,因其稳定且贵重的特性,成为了与黄金一样陪葬的首选。大量的白银被打造成贵重的银器与墓主人一起深埋在不见天日的地下,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是用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白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赶英超美,曾进行过一次大的银器回收,许多白银在这次活动中被熔炼成工业用具,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贡献。到了今天,白银仍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第三是用于投资。
由于白银作为货币贵金属的价值稳定性,以及近年来制造业对白银的需求逐渐增大,白银投资逐渐成为一种受到热捧的投资方式,并且逐渐细分为实物白银、白银现货、白银期货、白银期权、纸白银等等种类。
第四是用于收藏。
作为具有光泽的贵金属,白银的装饰价值一直很高。从古至今,银器一直备受喜爱。
银器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能一直保值,所以大量的白银被打造成精美华丽的银器,被收藏在民间,以备不时之需。
四、结语
白银作为用途广泛且极具价值的贵金属,一直都备受人们喜爱。而细数白银流入流出的历史,就会发现,它与一个国家的国力密切相关。
国力强势时,大量白银流入,国力衰弱时,大量白银流出。从白银的流入流出中,我们见证了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
以史为鉴,我们绝不能让这种屈辱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