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动漫电影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信息流

幼时家贫,在废墟中学习,她是如何成为我国首位女天文台长的

2024-08-25来源:王二猛编辑:瑞雪

在我们的头顶上的这片苍穹中有无数颗小行星,有一些小星星是用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的人物的名字命名,其中有一颗行星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这是唯一一颗以中国女性的名字来命名的小行星。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演讲的叶叔华

仅此一点就足以引起我们这位女天文学家的好奇与关注。

前不久,95岁的她再一次站在演讲台上用英文演讲,她提到:女人一生必须敢于打破头顶上的一声“玻璃天花板”。

那么幼时家贫,在废墟中学习的她,是如何打破头顶这块“玻璃天花板”的呢?

01

1927年6月21日,她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中,父亲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名给她取名叫叶叔华。

叶叔华的父亲叶润生原本是一名木匠,后来离开家寄居在广州基督教一家孤儿院,在那里生活、读书,后来叶润生从广州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就在当地光孝礼拜堂担任牧师。叶叔华的母亲是一位丝厂的工人。

叶叔华自从出生后就生活在教堂里,他们家住在教堂顶楼的阁楼里,宽敞的教堂是年幼时的叶叔华玩耍的好地方。

因为姊妹众多,家里贫穷,叶叔华经常穿哥哥姐姐穿旧的衣服。尽管如此,但是在父母的共同维持下,一家人生活和睦,家庭气氛民主宽松。给了每个孩子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叶叔华也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高中学业,当时叶叔华痴迷于文学,尤其是古文学,她立志要报考古文学专业。

正当她兴冲冲地想要报古文学专业时,她的父亲却极力反对。这让叶叔华一时不能理解,原本开明的父亲为何在这件事情上如此执拗呢?

父亲给她的理由是:你要是学了文学,你以后会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步。并且力劝她学医学或自然科学。

父女俩几经交谈,后来叶叔华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报考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父亲的意愿是:女孩子嫁人,出来当一名老师,收入稳定,生活稳定就好。

临近考试时,大家都在积极备考,而叶叔华却跟个没事人似的。她的父亲却着急得嘴里直冒烟,催着她复习,做好万全的准备。

因为父亲坚持让她报了不喜欢的专业,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她也不上心。

考完试时,叶叔华就安安静静地回了家,丝毫不提考试这一茬。父亲却急着托人四处打听考试成绩。

终于考试成绩出来了,叶叔华竟然以理学院全区第一名的分数考取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这都得益于她原来的学习功底。她的父亲为此骄傲了好一阵子。而叶叔华仍然如往常一样消极抵抗。她还在为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系而耿耿于怀。

1945年9月,中山大学开学后,数学天文系仅有12名学生。她第一天入学时,每个人就发一个小板凳、一块图板,坐在一堆废墟中上课。

当时天文还没有从数学天文系独立出来,大学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上课除了一门普通的天文课程外,还要学习数学基础课程。到了大学二年级时,学校将天文专业和数学专业拆分开来。而这对于叶叔华来说面临着再一次的困难的选择。

本来弃文学,学数学天文时,她就很迷茫,现在更是迷茫。

直到有一天,她听了一位叫邹仪新的女教授的天文学课,她顿时被吸引住了:原来天文可以这么有趣,可以这么浪漫!

这位女教授真正激发了叶叔华对天文学的兴趣,并将她领入了浩瀚的天文学研究的人生道路上。

02

然而学校的象牙塔里都是丰满的理想,而进入社会中只有骨感的现实。

1949年6月,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又一盆冰冷的凉水。

她四处应聘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是时局动荡,一方面是各机关都处于停滞状态。天文学成了一无用处的专业。

年轻时的叶叔华

一时在广州谋生无路的叶叔华辗转到了香港投奔父亲。经父亲四处托人打听,帮她在德贞中学谋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凭借专业的知识储备,她很快成了德贞中学的主力教员。

终于工作稳定下来,待遇也算优厚,成了家,并且还住在父亲的住处,生活也算安逸。

可是这样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并不能使她得到满足,她希望接触到天文学研究工作,希望将她所学的天文学知识得到更广阔的施展。

于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她和丈夫看到中国科学院正在公开招聘科技人才。她和丈夫便满腔热情地决定回到大陆发展,任凭父亲怎么劝阻也无济于事。

她和丈夫双双辞去了香港教员的工作,来到了坐落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准备在这里找一份工作。

本以为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知识志在必得的她却碰了钉子。紫金山天文台是在招人,但只招收一名男性员工。这让叶叔华气愤不已,她一气之下给天文台的台长张钰哲一连写了16封信,陈述了自己能够胜任天文台工作的五大理由。大致意思是:你不招收我,是你们的损失。

但是一等数天的她,仍旧没有收到录用通知。

其实当时张钰哲拒绝叶叔华这位女同志应聘的缘由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天文台才成立不到几个月,天文台还正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建筑损坏,仪器锈毁,大赤道仪室上弹痕累累······,有很多重体力活要干,女性根本就扛不下来这种重体力活。

心灰意冷的叶叔华离开南京,又来到上海,她又向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提交了应聘书。可是要应聘进入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同样需要经过张钰哲的同意。

叶叔华硬着头皮再一次提交了应聘书。可是她仍旧迟迟没收到回应。一个人追求理想没有错,可是当面临囊中羞涩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现实。以前在父亲身边时她还有父亲时不时地接济,现在她来到上海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夫妻俩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眼看连给父亲寄信的钱都拿不出来时。叶叔华却意外收到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录用书。

这让经历了重重寻求工作的磨难的叶叔华犹如“柳暗花明”般快乐。而让张钰哲记住她的正是她写的那一封封掷地有声的信。

03

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第一份职务就是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再换算成世界时,直接讲就是观测星象来“报时”。

为什么要“报时”?我们的地图测绘、水利铁路、资源勘探、地面导航等,都需要依赖这份报时数据。

然而当时观象台能给他们提供的设备还是之前法国人留下的十多年未更新过的仪器,能简单报时就不错了,更何况精确报时。

为了证明女性也不差,身材矮小的叶叔华搬着凳子操作星仪观测;大冬天,她不戴手套,脚冻得发麻,仍然操作着冰冷的仪器追踪观测天体;就连节假日、大年初一她都去观测室加班;中午吃饭没食堂,办公室里没桌子,她就将报废的汽油桶当桌子,趴在上面吃饭。

1960年,徐家汇观象台正在筹备中国自己的“精确授时”系统。在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下,叶叔华却主动挑起了大梁,带领着团队耗时六年研究出了一套最适合我国观测条件的方法,只需要国际站台仪器数量的十分之一,为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国家节省了仪器开支。还测量出了授时精确度世界排名第二的成绩。这就是我们后来通用的“北京时间”。

之后,她通过一些资料了解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天文学已经发展到探月竞赛、人造卫星上,而且地面观测设备也比原来先进了十多倍。

她陷入了沉思:如果我们再这样原地踏步下去,必定会被甩在后面。

于是,她向领导提出要进行电磁波天体测量的研究,而这项研究的基础是需要一部25米的射电望远镜。

当她拿着材料去申请时,被无情拒绝了。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拿着材料往部队里跑。

1980年,53岁的叶叔华被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年她又升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终于在1983年,一个由她领导的射电天文研究小组成立了,专门从事电磁波天体测量的研究。后来她为我国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作了精确测轨。

叶叔华作为一名女性,她不仅涉足了男性为主体的天文研究领域,且成为了中国天文史上首位女天文台长。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申报命名为“叶叔华星”。在国际天文学界,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她是中国唯一一个。

前不久,95岁的她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用英文演讲,她提到:女人一生必须敢于打破头顶上的一声“玻璃天花板”。引发很大反响。

“玻璃天花板”的意思是女性的天性使然,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容易落后于男性,因为她要以家庭为重,要照顾孩子,往往会错过一些好的发展机会,女性的职业经验以及升职前景都会受到限制,这就是天花板障碍。

而叶叔华奶奶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女人要敢于打破头顶的那块“玻璃天花板”。

她说:“女人如果想要什么东西,自己全力去争取。”

不设限的人生,才会一路开挂。

参考资料:

《叶叔华传》

《开讲啦》

《叶叔华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