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动漫电影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信息流

B站大模型创业,竟赚走了“快钱”?真相揭秘!

2024-08-25来源:蓝鲸新闻编辑:瑞雪

大模型创业热潮下的盈利难题:谁在裸泳,谁在深耕?

在AI大模型创业的浪潮中,赚钱并非易事。据多家媒体报道,尽管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但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却是凤毛麟角。去年年底的一场线下沙龙上,到场的十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中,仅有两家有微薄的收入,而一旦将研发费用计入成本,则无一能够宣称实现了盈利。

投资人的期待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沙江创投的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指出,在中国做AI创业,必须找到可以实际落地的应用场景,并且从一开始就要能够赚钱。然而,这一要求对于大多数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一些中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财报似乎显示出了大模型业务的盈利潜力。例如,360公司宣称其大模型产品创造了2000万元的相关业务收入,商汤也宣布其生成式AI相关收入增长了670%,而美图则表示大模型拉动了公司利润增长了3.2倍。然而,据ITBEAR了解,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包装”手法,实际上并未能真正反映出大模型业务的真实盈利状况。

科大讯飞作为一家在AI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司,其在大模型业务上的投入与亏损情况,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根据其业绩报告,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归母净利润同比暴降了惊人的616.50%~725.24%,这也是该公司自2008年上市以来首次交出半年度亏损的成绩单。科大讯飞将亏损主要归因为在大模型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可控等方面的新增投入。

科大讯飞的困境实际上是大模型商业化难题的一个缩影。海外市场同样如此,OpenAI预计2024年的亏损将达到50亿美元,现金流可能无法支撑一年。投资者对大模型的追捧也逐渐回归理性,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I领域的融资交易数量和风险投资总额均有所下降。

目前来看,大模型的变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面向C端用户推出付费应用,如文心一言的会员业务;二是针对B端客户提供接口、订制或解决方案等服务。然而,无论是哪条路线,大模型的商业化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技术不成熟、对场景理解程度不一以及大模型同质化等现实问题的束缚下,大模型厂商需要不断地获取、转化和留存用户,以图生存下去。

大模型的价格战也因此打响,包括成本价格战和营销价格战。在成本价格战方面,多家公司纷纷降价或提供免费服务以吸引用户。而在营销价格战方面,一些公司如豆包和Kimi则通过大力投放广告来争夺市场份额。然而,这种价格战对于AI企业来说是否可持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而流量平台如B站则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广告收入。

需要正视的是,尽管B站等流量平台在AI广告投放中获得了快钱,但这种收入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投资人对于无法看到回报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一些AI从业者表示,高昂的营销成本已经让部分股东感到不可持续,并开始质疑离开营销之后产品的自然增长能力。

越来越多的厂商也开始退出或者转换赛道。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在价格之外打磨自身核心技术、寻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并提高用户留存以继续这场无限游戏成为了大模型厂商面临的重要挑战。李彦宏曾表示,在AI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要更重要。只要对产业和应用场景能产生大的增益,整体的价值就比移动互联网要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