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动漫电影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信息流

共享经济,真的快讲不下去了?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2024-08-25来源:钛媒体APP编辑:瑞雪

共享经济领域近期遭遇波折,多家头部企业面临挑战,行业现状引发广泛关注。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领军企业来电科技近期陷入风波,创始人突然失联,同时有6名相关人员也失去联系。这一突发变故使得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来电科技的困境被曝与其在扩张期的资本运作有关,而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实际情况已难以支撑昔日的估值预期。

随着故事难以支撑估值,涨价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最后手段。据ITBEAR了解,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已从过去每小时一两元悄然攀升至3-6元,甚至在人流量大的景区高达8-10元每小时,令消费者望而却步。而涨价自救的并非只有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行业也开启了涨价模式。滴滴、青桔、哈啰等共享单车品牌纷纷上调价格,收费标准有所调整,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共享经济性价比变化的争议。

共享经济的涨价逻辑有其必然性。共享单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共享经济模式之一,自2014年左右在中国兴起,经历了快速扩张和市场竞争,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格局。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和哈啰单车三分天下,市场瓜分完毕,用户习惯养成,加之运营成本上升的压力,涨价似乎符合商业逻辑的预设。然而,消费者对于这一涨价趋势的接受度却成为了未知数。

共享单车行业的重资产、重投入特性使得其定价受到运营投入的巨大影响。车辆的折旧成本、运维的人工成本以及仓储管理等均构成了企业的成本压力。美团新业务板块和滴滴其他业务板块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即便是背靠大厂的共享单车品牌也难以实现盈利。哈啰单车的财报显示,尽管净亏损在逐年收窄,但累计亏损仍近50亿元,凸显了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难题。

共享经济背后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质疑。原本基于闲置资源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演变为平台直接参与资源采购、管理和维护的租赁经济。以共享单车为例,平台通过投放自行车提供出行服务并获得收入,共享充电宝、雨伞等也遵循类似的租赁模式。这引发了对共享经济是否真实存在的疑问。

面对共享经济底层商业逻辑的挑战,被定位为“共享经济”的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未来战略。烧钱模式虽具有初期市场开拓的价值,但商业长期主义不能仅依靠“烧钱-规模-垄断-涨价”的模式实现。如今,共享经济行业在涨价环节遇到了诸多挑战,塔基市场的涨价远比预期困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共享经济行业仍未找到明确的盈利之路。这或许是我们重新思考商业基本规律的时刻。

全球500强企业名单中,零售巨头沃尔玛连续多年稳居榜首,超越了苹果、特斯拉等科技巨头。沃尔玛的长期成功源自对用户和商业规律的尊重。科技创新虽备受重视,但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洞察用户真正需求,脚踏实地做好客户服务,才是商业世界的长期“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