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式现代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把人民既作为艺术的接受者,也作为艺术的被表现者,使作品所表达的审美价值体现人民的世界观,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独特的话语体系。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命题,“服务”即意味着要表现他们——体现无产者的思想情感;要让他们看得懂——体现无产者的审美精神。“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命题,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式现代美术要为无产者服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从未明确提出的艺术命题。改革开放时期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改写为“为人民服务”,显现了意识形态领域对阶级斗争概念的淡化。全球化语境的新时代,“人民性”成为一种国家公民的广义概念,从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内涵不断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人民性”从“无产者”到“有产者”再到我国宪法所表述的“公民”,从“服务”那种艺术与主人的主辅关系,到“为中心”强调艺术为民众的中心式结构,中国美术更加开放和多元,勾勒出以“人民性”为现代性内涵的鲜明标志。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转向创作人民可以理解和必要的艺术”的主张。他指出“对艺术作品最有价值、最正确的意见,是工农兵的意见”,因而“艺术家应该努力让他们的作品得到人民的认可”。这便是“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现代美术评价标准。“喜闻乐见”这句出自王守仁“仆诚喜闻而乐道,自顾何德以承之”的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应具备被人民“喜欢听”“乐意看”的审美特征。也即“人民性”所描述的艺术受众者和被表现者的统一,不仅是人民原型与艺术形象的统一,而且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人民世界观和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审美品味与审美情趣的统一。“喜闻乐见”作为“人民性”的评判话语,并不是矮化艺术的创作水准,而是强调雅俗共赏,将艺术的高水准、高品质与广泛的公众接受度相统一,是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和下里巴人的艺术接受度的契合。“喜闻乐见”作为“人民性”的评判话语,毫无疑问也更深刻地指引了中国式现代美术不断从中国广袤的民间美术、驳杂的民俗美术中汲取艺术变革精神、获取民族化灵感的艺术探索道路,因此形塑了美术作品质朴刚健的“民族化”特征。“人民性”诉诸艺术的灵魂,就是艺术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为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而创新性发展。在以坚持“人民性”为主导的现实主义精神烛照下,探索的包括意象、抽象、表现、象征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态呈现。其实,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通过多媒介的物性,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而中国式的现代美术则更偏重“技艺形态”的审美价值和“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这三者之间,其实并不完全存在艺术的所谓进化时序。相对来说,以“人民性”为话语灵魂的中国式现代美术,更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也更适应中华民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与审美感知。(摘编自尚辉《“人民性”——中国式现代美术话语建构的灵魂》)材料二:新时代以来,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呈现为艺术的实践行动。无论是艺术家致力于中国式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建构,还是跨媒介特征愈发凸显,抑或是中国当代艺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公共空间,艺术服务大众的人民性特征,在艺术的创新性中不仅未被弱化,反而得到了强化和凸显。当然,在“人民性”观念的映照下,当代艺术场域和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象:一是在近些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景观化”现象。不少作品回避对现实的关切,在这些作品貌似宏大的景象中,人群仅仅是被摆布的“道具”,图像仅仅是呈现的景观而已。二是情感的疏离化,当下,在关注现实、扎根人民的观念导向下,各地艺术机构也以各种方式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感受现实。但是,不少都是以“他者”的身份,走马观花,所看所表现的都是“景观”,很难真正体味民众的真实生活境遇和精神需求。三是媒介的娱乐化将艺术场域变成了网红打卡的场地。一些展览以“当代”之名,制造着没有身份特征和现实关切的,仅仅彰显着炫耀式的大众审美消费的“媒介奇观”,炫目的形式遮蔽了应有的人文关怀。艺术,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介和样式、风格,其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倡扬人性之美,讴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呵护人性的尊严与光芒,这也是当代艺术不应缺失的最基本的品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问题时就强调,最重要的是体现美术家的人文关怀。“首先,尊重‘人’,肯定个体生存意义及生命的价值;其次,关注人文世界,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文化生成的力量;最后,回到形象,以气息为重,以生动为目的。‘人民形象’不能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而应以人为本。至于艺术表现,就应注意将个体视角与整体表述相结合,注意主体观念的外化和客观物象的内化,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气息’,既是个体的也有时代的因素,是综合性的。‘生动’,涉及主体的情感体验及艺术的表现力,已超越了形象的范畴。”只有真切深入地贴近生活,才能找准“最广大受众”的共鸣点。多年来,美术创作实践主要聚焦在“为了谁”“表现谁”“好坏谁说了算”等核心问题。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则主要涉及题材、风格、趣味三个方面,分别指向“画什么”“怎么画”和“为了谁”的命题。与此同时,今天如何辩证思考艺术性与人民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关系也必须引起进一步的重视。(摘编自李亦奕《最厚重最温暖的底色——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代美术话语体系的独特性体现为,人民既是艺术的接受者,也是艺术的被表现者,其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人民的世界观。B. 从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内涵不断丰富,中国美术在此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C.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指公众的接受度优先于艺术的创作水准,作品要被人民“喜欢听”“乐意看”。D.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体现美术家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介和样式、风格,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倡扬人性之美。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变革了过去的艺术与主人的主辅关系,更符合全球化语境的新时代。B. 中国式现代美术更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越。C. 材料二引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话,论述了新时代更要强化和凸显艺术服务大众的人民性特征的观点。D. 美术创作实践的“人民形象”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好“画什么”的命题,因为“画什么”的命题决定了创作的题材。3. 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佐证“美术创作需要坚持‘人民性’”的一项是( )A. 别林斯基较早地使用了文艺的“人民”概念,他认为那些描写社会底层民众的文艺最具有人民性。B. 毛泽东认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为人民。C. 巴尔扎克认为,从事艺术就是为艺术本身服务,只能向艺术要求艺术所能给的乐趣。D. 习近平认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启迪。4. 下面是现代画家力群1940年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饮》,根据材料内容,其中关于“人民性”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木刻画所描绘的人物对象是边区的劳动者,体现了人民原型与艺术形象的统一。B. 木刻画中的人物肌肉强健,身躯魁伟,形塑了作品质朴刚健的“民族化”特征。C. 木刻画用严密交织的刀触,借助素描的表现效果,反映了农民日常的辛勤劳作。D. 画面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通过多媒介的物性,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美术创作应该如何体现“人民性”。1. C 2. A 3. C 4. D 5. ①现代美术创作应该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并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创新求变;②现代美术创作要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③要解决好“为了谁”“表现谁”“好坏谁说了算”等核心问题;④要摒弃艺术场域和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道具”和脱离民众的真实生活境遇、精神需求的不良现象。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公众的接受度优先于艺术的创作水准”说法错误,文中材料一说“并不是矮化艺术的创作水准,而是强调雅俗共赏,将艺术的高水准、高品质与广泛的公众接受度相统一,是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和下里巴人的艺术接受度的契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超越”说法错误,原文说“其实并不完全存在艺术的所谓进化时序”,选项主观臆断;C.“论述了新时代更要强化和凸显艺术服务大众的人民性特征的观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引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话是为了论述倡扬人性之美、讴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呵护人性的尊严与光芒是当代艺术不应缺失的最基本的品格,选项曲解文意;D.文中材料二最后一段“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则主要涉及题材、风格、趣味三个方面,分别指向‘画什么’‘怎么画’和‘为了谁’的命题”,表述指向三个命题,并无偏指,因此这一说法不成立,强加因果。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此项,没有涉及“美术创作需要坚持‘人民性’”,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D.“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通过多媒介的物性,探索了‘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而中国式的现代美术则更偏重‘技艺形态’的审美价值和‘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可知,画作展现的是“生活形态”的审美价值。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从材料中找出“人民性”相关信息,然后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应该如何体现”。①根据材料一“‘服务’即意味着要表现他们——体现无产者的思想情感”可知,现代美术创作应该艺术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根据材料一“‘人民性’诉诸艺术的灵魂,就是艺术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为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而创新性发展”可知,现代美术创作应该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创新求变;②根据材料一“相对来说,以‘人民性’为话语灵魂的中国式现代美术,更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可知,现代美术创作要注重对现实之中人民生活的审美发掘;③根据材料二“多年来,美术创作实践主要聚焦在‘为了谁’‘表现谁’‘好坏谁说了算’等核心问题”可知,现代美术创作要解决好“为了谁”“表现谁”“好坏谁说了算”等核心问题;④根据材料二谈到的当代艺术场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象,根据“艺术,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介和样式、风格,其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倡扬人性之美,讴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呵护人性的尊严与光芒,这也是当代艺术不应缺失的最基本的品格”可知,现代美术创作要摒弃艺术场域和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道具”和脱离民众的真实生活境遇、精神需求的不良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 马梁 衡我与马最亲密的一段接触是在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去劳动的一年。在内蒙古河套,那是个半农半牧,又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村除种地用马,又多养了一些马,所以不像中原农区对马管得那样严格,干活时牵之于地,收工后系之于槽。这里的马相当自由,大部分是不干活的游走之徒。少量干活的也是一收工就摘掉笼头脱缰而去。于是常有大量的散马,在村外的沙滩上或收割过的庄稼地里幸福地撒欢、嘶鸣,有一口没一口地伸长脖颈吃着地上青草。自从上年来村落户,已经与村民混得很熟了。一天,马倌小李子,突然问我们敢不敢骑马?“敢!”我们七八个男女生齐声答道,并踊跃地举手,要求给一匹马。马的骑法有两种,一是骑鞍马,就是整齐地备上鞍子,套好笼头,手握缰绳,双足踩蹬,这是正规骑法。逐有一种野路子,就是什么也不要,人骑马上,手抓马鬃,乘风而去。一般放马的人特别是男孩子惯用此法,俗称骑光背马。但是当地土话叫骑“产”马。这个字该怎么写,没有人去考证。这个“产”马的“产”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本旧字典里查到,应写作“骣”,也是这个音,释义为:“骑马不加鞍辔。”就是骑光背马。这使我大吃一惊,这么一个偏僻的方言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等到你基本上能驾驭马让它开走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马走慢步,或碎步,四个蹄子前后交错地踏行。步子走得好的马被称为“走马”,人坐其上稳如坐轿。二是马慢跑,直至飞奔起来。当地的孩子称之为“抹奔子”。这也是一个极形象又专业的方言。“奔子”好理解,奔腾之意。妙在这个“抹”字上。因为马奔腾起来后,你的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十分传神。我从一听到这三个字就立即在脑子里把它写了出来。待我们能初步掌握了马时,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抹奔子!”意即让马跑起来,飞起来。这时马就不是四条腿交错着地了,而是像饿虎扑食一样,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这才是骑者最享受的时刻,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难怪西方的神话总是给马的两肋和天使的腋下加一双翅膀。但这里说的是理想状态,是熟练的骑手。作为新手只是稍微有了那么一点点感觉,自己惊喜,而且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来,人的屁股与马背是一对矛盾。你向下压它,它就向上顶你。静止时这矛盾还不明显,马一颠起来,就把人弹了上去;人再落下来,屁股就重重地摔在马背上,就这样来回对撞。而马背是什么?就是一条硬硬的大脊梁骨。李贺写马诗云:“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所以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而骡骑的要领是必须人马一体,就像有什么东西把你和马粘在一起,人即马,马即人,永是上下一起动。这时二者已不是一对矛盾,而合为矛盾的同一方,共同去对付另一方——大地,或踏地而行,或点地而飞。而这个任务,人就不必管了,交给马去完成,它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你就坐享其乐吧。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但这种人马合一的状态要非常纯熟的骑手才能做到,或者如小李子这样从小和马一起玩大的孩子。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可是到了晚上就甜尽苦来,乐极生悲。先是腰和两腿酸痛,因为骑马的时候双腿要用力夹紧马背,腰也前后晃动扭曲。这还是其次,最难堪而又难言的是,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地砍剁,晚上退下裤子,已是皮破肉绽,渗出血水,火辣辣地疼。四个人在炕上辗转反侧,喊爹叫娘。一边又窃笑着,猜想现在后面院里的那四位女生,又该如何?聊着,聊着,大家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处境,忽然觉得我们就是一群骡马。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本来以“骣马”之身入学,经过五年的大学教育,毕业时学校都给配了不同“鞍具”:天文、生物、化学、历史、建筑………等等。但一出校门就一律被摘鞍除蹬,不分专业,不问对口,轰到这黄沙窝子里来与草木共生同乐。这样想着又不觉悲从中来。于是再不多想,就说:睡觉!睡觉!迷迷糊糊不觉东方之既白。第二天,我们碍于面子照样出工,只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村里几个调皮的男人故意追着女生问:“大学生,昨天的马骑得过瘾吧。”我们就连忙大声喊:“队长,今天派什么活?”这种难言之痛,大约过了一周才慢慢康复。但我们还是照骑不误,西风骏马本无价,秋风黄沙皆有情,天赐之乐何能放过。而且臀底功从磨砺出,骑马乐从苦中来,之后也就渐渐痛少乐多了。套用李白的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好马骑无人!一年后政策落实,劳动结束,男女同学都分数各地。只知多年后这中间出了一位天文学家、一位中学校长,余皆未能细考。那次骑马之后过了三十年,我到四川九寨沟又得了一次骑马的机会。主人是一个下海文人;先做汽车生意,玩腻了钢铁的“宝马”“悍马”,又来做山水旅游,就自己买了一匹有血有肉、红鬃白蹄的真宝马,金辔银鞭,豪华一回。那天他邀我们同登青、甘、川三省之交的一座山头,遥望黄河从天际而来,在茫茫草地上划过它出世以来壮美的第一湾,龙蛇一道,闪烁明灭。顿觉风展衣袖,天地入胸,欲扶摇而去。回程时,主人将他的宝马借我一骑,我踩蹬翻身,一抖缰绳,顺着弯弯的山道直冲而下。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蒙古河套地区有大量的散马,这里的马相当自由,大部分是不干活的游走之徒,既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交代了有骑马机会的原因。B. 马倌小李子在文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野路子方法骑马,让城里来的大学生羡慕,还热情鼓励大学生“抹奔子”,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C. 当村里几个调皮的男人故意追着女生闷骑马后的感受,我们感觉到了蔑视,就连忙大声喊:“队长,今天派什么活?”一副青春不服输的样子。D. 一年后政策落实,多年后同学中出了一位天文学家、一位中学校长,其他的乏善可陈,那个时代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被重视,作者感到惋惜。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大量使用仿词与仿句,有时还故意改动成语和名句,幽默风趣,读起来饶有兴趣。B. 文中虚写了四位女生,进一步强化了“抹奔子”对身体的伤害程度,也颇具青春气息。C. 登上青、甘、川三省之交的一座山头时看到壮美的景象,情景交融让作者不禁要骑马。D. 全文句式整散结合,书面语与口语交替,语气节奏随父意跌宕起伏,足显用语的功力。8. 作者考证“骣马”的“骣”字写法,其用意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 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描述“抹奔子”,赋予了“骑马”不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B 7. C 8. ①通过考证偏僻的方言与古代的书面语的一致性,既证明了“骣马”骑术的历史悠久性,也暗示了插队落户时见到的农耕方式非常落后。②为后文描写骣骑的痛苦设下伏笔。③为自况做准备,插队落户将一群大学生不分专业地安排去做农活,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对当时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反对意见。9. ①析字。先是对“抹”字进行了传神的解读,为骑马寄予了美好的期许:马奔腾起来后,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前后耸动,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②欲抑先扬。运是用博喻描写了熟练骑手“抹奔子”时人与马的奇妙情状,为后文“骑马”的痛苦做伏笔:马像饿虎扑食一样 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 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人与马)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③反讽(对比,反衬)。再从人的屁股与马背的矛盾角度,描述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砍剁后的痛苦,但照骑不误,说明肉体上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煎熬。④反复(重复)。三十年后在九寨沟找回了“抹奔子”的感觉,对逝去的青春做一次深情的祭奠。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错误。根据原文“一天,马倌小李子,突然问我们敢不敢骑马? ‘敢!’我们七八个男女生齐声答道,并踊跃地举手”“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 抹奔子!’”,可知小李子用野路子方法骑马,让城里来的大学生羡慕,还热情鼓励大学生“抹奔子”,开朗单纯而不会“悲从中来”,原文无据。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情景交融”错误。根据原文“顿觉风展衣袖, 天地入胸,欲扶摇而去, 回程时,主人将他的宝马借我一骑,我踩蹬翻身,一抖缰绳,顺着弯弯的山道直冲而下。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可知因作者看到壮美的景象,不禁要骑马,并未“情景交融”。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这个‘产’马的‘产’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一本旧字典里查到,应写作‘骣’,也是这个音,释义为:’骑马不加鞍辔。’就是骑光背马。 这使我大吃一惊,这么一个偏僻的方言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可知通过多年后在旧字典中查到“骣”字,考证偏僻的方言与古代的书面语的一致性,“竟上接千载,直通古文”既证明了“骣马”骑术的历史悠久性,“一般放马的人特别是男孩子惯用此法”暗示了插队落户时见到的农耕方式非常落后。根据原文“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所以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可知先写作者的感受,然后写正规的骑马一定要备鞍子,为后文描写骣骑的痛苦设下伏笔。根据原文“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本来以‘骣马’之身入学,经过五年的大学教育,毕业时学校都给配了不同‘鞍具’:天文、生物、化学、历史、建筑………等等。但一出校门就一律被摘鞍除蹬,不分专业,不问对口,轰到这黄沙窝子里来与草木共生同乐。这样想着又不觉悲从中来”,可知通过“骣马”类比作者的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导致大学生不分专业地安排去做农活,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对当时的制度安排提出了反对意见。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奔子’好理解,奔腾之意。妙在这个“抹”字上。 因为马奔腾起来后,你的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十分传神”,可知文中先解释“奔子”一词然后分析其妙处,为骑马寄予了美好的期许:马奔腾起来后,双手抓着马鬃或缰绳前后耸动,像是在顺着马的长脖颈从前往后来回抹动。根据原文“小李子和他的伙伴们就大喊:‘抹奔子! 抹奔子!’意即让马跑起来,飞起来。这时马就不是四条腿交错着地了,而是像饿虎扑食一样,两前腿齐向前扑出,刚一落地后两腿又跟上来点地弹出,波浪式飞跃。这才是骑者最享受的时刻,人如在浪尖上荡滑板,一波接着一波;如雄鹰展翅,上下翻腾”“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可知文中把“抹奔子”比喻为在浪尖上荡滑板和雄鹰展翅,运用博喻描写了熟练骑手“抹奔子”时人与马的奇妙情状,表现了给骑者带来美好的体验,引出后文“那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抹’了一回‘奔子’,与后文“可是到了晚上就甜尽苦来,乐极生悲”相对,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后文“骑马”的痛苦做伏笔。根据原文“人的屁股与马背是一对矛盾。……它硬如铁、窄如刀,就这样一下一下地砍在你的屁股和尾椎骨上,这怎么受得了”“这种难言之痛,大约过了一周才幔慢康复。但我们还是照骑不误,西风骏马本无价,秋风黄沙皆有情,天赐之乐何能放过。而且臀底功从磨砺出,骑马乐从苦中来,之后也就渐渐痛少乐多了”,可知前文中先从人的屁股与马背的矛盾角度,描述屁股连同尾椎骨经马背这把“骨刀”上下砍剁后的痛苦,下文中写照骑不误,说明肉体上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煎熬,前后采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根据原文“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耳旁风声呼呼,绿树花草倒退而去,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可知“耳边呼呼秋风过,眼观四野花草香”运用反复(重复)的手法,“我又找回了当年‘抹奔子’的感觉”描写了三十年后在九寨沟找回了“抹奔子”的感觉,表达对逝去的青春做一次深情祭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骥,字龙媒,贾人子。少倜傥,美丰姿。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已也,遂反以此欺国人。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久之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马笑与语,其言虽异,亦半可解。马遂自陈所自。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共罗浆酒奉马。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 者,皆为宗嗣耳。”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马请导往一观。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天明,始达都。都以黑石为墙,色如墨。楼阁近百尺,然少瓦,覆以红石。拾其残块磨甲上,无异丹砂。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村人百口解说,市人始敢遥立。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于是缙绅大夫,争欲一广见闻,遂令村人要马。然每至一家,阍人辄阖户,丈夫女子窃窃自门隙中窥语。终一日,无敢延见者。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子为惧。”造郎门。郎果喜,揖为上宾。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节选自《聊斋志异·罗刹海市》①)材料二:蒲留仙研精训典,究心古学,目击清初乱离时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途识者。历二十年,遂成《聊斋志异》十六卷。 ……其书不为《四库全书》说部所收者,盖以《罗刹海市》一则,含有讥讽满人、非刺时政之意。如云女子效男儿装,乃言旗俗,遂与美不见容、丑乃愈贵诸事,同遭摈斥也。(节选自易宗夔《新世说》)①《罗刹海市》包括了罗刹国和海市龙宫两部分的故事,罗刹国是作者对现实丑恶的揭露,海市龙宫则是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想象。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久之A入B山村C其间D形貌E亦有F似人者G然H褴楼如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郡庠,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我国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B. 权子母,文中指经商。子母,原指货币的大小、轻重,后来指利息与本钱。C. 迨,才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不同。D.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华夏青年马骥出海经商时遭遇风浪,流落到了一个风俗与华夏迥异的地方。B. 村里的人见到马骥,仿佛看到了凶神恶煞,纷纷逃跑。经过慢慢地接触,马骥了解到此地为“大罗刹国”。C. 罗刹国看重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相貌,长得越美越吃香,但罗刹国认为的美与马骥认为的美正相反。D. 异史氏认为世上人人都装出假面迎合世俗,人情世态如同鬼蜮世界一样阴冷,美好期望只能在幻想中存在。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2)遂与美不见容、丑乃愈贵诸事,同遭摈斥也。14. 材料二中,易宗夔分析了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原因,以及该书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请对两者分别概括。10. ACG 11. C 12. B 13. (1)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2)于是和美丽不被容纳、丑陋却被越加看重这些事一样,同样遭到摈弃排斥。14. ①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原因:目睹清初的动荡时局,欲借狐鬼故事抒发内心的孤愤之情,以此让有识之士知晓。②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书中含有讥讽满族人、非议时政的意味,于是遭到了摈弃排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样过了很久,进入一个山村。山村中的人相貌也有像人的,但是都破衣烂衫像讨饭的。“久之”是时间状语,其后A处断开;“入山村”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开。故选ACG。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才的意思”错,“迨”在文中是“等到”的意思,与“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相同。句意:等知道那些人是惧怕自己时。/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之后。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村里的人见到马骥,仿佛看到了凶神恶煞,纷纷逃跑”错,是马骥初到的都会和后来去的都城中的人见到马骥就吓得跑,马骥后来到的村里的人只是“不敢前,遥望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率”,都;“耳食”,听说过;“始”,才。(2)“见”,被;“贵”,看重;“摈斥”,摈弃排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目击清初乱离时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抒孤愤而途识者”可知,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的原因:目睹清初的动荡时局,欲借狐鬼故事抒发内心的孤愤之情,以此让有识之士知晓。②由原文“含有讥讽满人、非刺时政之意。如云女子效男儿装,乃言旗俗,遂与美不见容、丑乃愈贵诸事,同遭摈斥也”可知,不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书中含有讥讽满族人、非议时政的意味,于是遭到了摈弃排斥。参考译文:材料一: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他年少时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很有名气。父亲年老体衰,放弃了经商回家闲住,对马骥说:“几卷书,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应该继承父业去经商。”马骥从此就慢慢做起买卖来。(一次,)马骥跟别人去海外经商,被飓风刮走了,漂了几天几夜,来到一个都市。这里的人个个都非常丑陋,看见马骥来,以为是妖怪,都惊叫着逃走了。马骥刚见到这情景时,还很害怕,等知道那些人是惧怕自己时,就反而去欺负他们。遇到吃饭的,他就跑过去,人家吓跑了,他就把剩余的饭菜吃掉。这样过了很久,进入一个山村。山村中的人相貌也有像人的,但是都破衣烂衫像讨饭的。马骥在树下休息,村里人都不敢过来,只是远远地看着他。觉出马骥并不是吃人的妖怪,才开始慢慢接近他。马骥笑着同他们攀谈,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大半能听懂。马骥就告诉他们自己的来历。村里人很高兴,遍告乡邻:来客不吃人。但是那些长得丑陋的,看看他就跑了,始终不敢到跟前来。那些来的人,五官的位置都与中国人大体相同,他们摆上酒菜共同招待马骥。马骥问他们怕他的原因,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西边距离(这里)二万六千里,有个中国,那里的人形象都很诡秘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穷,村人回答说:“我国所看重的,不在学问才能,而在相貌。长得最美的做大官;稍差一点的做小官;再差一点的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得到赏赐的食物养活妻儿。像我们这样的,刚出生时,父母就以为不吉利,常常都被抛弃了;父母不忍心立刻丢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马骥问:“这叫什么国?”回答说:“叫大罗刹国。往北三十里是都城。”马骥请他们领着到都城看看。于是第二天鸡一叫村人就起身,领马骥一块去了。天亮后,才到达都城。都城的城墙是用黑石头砌的,颜色像墨一样黑。楼阁高近百尺,但很少用瓦,都用红色石头盖顶。拾一块碎石在指甲上磨磨,和红色的朱砂没有两样。这时正好退朝,朝中有一顶大轿子出来,村人指着说:“这是宰相。”马骥一看,那人两只耳朵朝后长着,三个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又出来几个骑马的,村人说:“这是大夫。”挨个指出各人的官职,大都是披头散发、相貌狰狞的丑八怪,但官职越低的,丑相也渐减。一会儿,马骥往回走,街市上的人看见他,吓得大声嚷叫着,跌跌撞撞地跑了,就像碰上了怪物。村人再三说明,街市上的人才敢远远地站着看。回去以后,罗刹国里老老小小都知道了山村有一个奇怪的人。于是大小官员都想见识见识,就叫村里的人邀请马骥过去。可是每到一家,看门人总是把门关死,男男女女偷偷地从门缝里往外瞅着议论着。整整一天,没有一个人敢开门让马骥进去。村人说:“这里有一个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外国,他见得多,可能不会害怕你。”领着马骥去登门拜访。那位执戟郎果然很高兴,把马骥奉为上宾。异史氏说:“装出一副假面孔来迎合世俗,如此世态与鬼域无异。爱吃疮痂癖好的人,天下哪里都有。‘屈意取悦觉得惭愧,别人反而觉得不错;自己羞愧得要命,别人却鼓掌叫好’,如果公然保持男子汉的本来面目去游逛都城,而不吓得人们四散奔逃,大概会很少的了。否则那个献玉楚王的傻人卞和,又怀抱着价值连城的宝玉向什么地方去哭呢?唉!飞黄腾达,富贵荣耀,该当从海市蜃楼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才是!”材料二:蒲松龄致力于研究经典,深入探究古代学问,目睹了清朝初期的动荡时局,便想借助狐鬼的故事,编纂成一部书,来表达自己的孤愤之情,以此让有识之士知晓。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他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十六卷。……然而,他的这本书没有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说部”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中一则名为《罗刹海市》的故事含有讥讽满族人、非议讽刺时政的意味。例如,故事中提到女子效仿男子装束,这实际上是在讲述旗人的风俗,于是和美丽不被容纳、丑陋却被越加看重这些事一样,同样遭到摈弃排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孤雁儿李清照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赵明诚逝世后。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B. 李清照以一“惊”字,写笛声催开梅花,梅花因听到了笛声而醒悟到春天已经到来,惊讶地绽放了自己的花朵,形象生动。C. 苏轼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以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和思念,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D. 李清照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营造出孤寂凄婉的意境。16. 两首词在线索安排上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15. C 16. 苏轼的《江城子》以梦为线索,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层。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李清照《孤雁儿》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此时丈夫已经去世,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心爱之人,却已没法寄出。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苏轼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中“浓墨重彩”表述错误,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线索问题的理解能力。在苏轼的《江城子》中,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的梦。在梦前,作者写了自妻子亡故后对妻子的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梦中则是作者看到了妻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梦中夫妻相见,相互思念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相对默默流泪。而梦后,则是作者对以后岁月的想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后的岁月作者都会想到亡妻,想到她孤独的葬在山岗之上。全词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李清照《孤雁儿》以“梅”为线索。“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作者对亡夫赵明诚充满思念,此时梅笛响起,又勾起了作者的相思之情。“多少春情意”表明作者又回忆起往时与丈夫的甜情蜜意。但斯人已逝,“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此时的梅笛只能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与无尽的伤感。“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折梅寄给相爱之人,本是表达情意的表示。但此时的作者,想折一枝梅花寄给心爱之人,却已没法寄出,只剩下作者内心的凄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两句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 (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莳”“聊”“聊”“历”“膺”“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人到老年,常常被思亲怀旧的情愫萦绕。最近又一次造访旧居,站在门檐下,如烟往事好像又闪回眼前。母爱留给我们的是一些刻骨铭心的“小事”。中午放学吃了午饭,母亲早早地在堂屋方砖地上铺一张大凉席,按着我们睡午觉,她把我们脱下来的裤衩背心,放到绿瓷瓦盆里搓洗一遍,晾在太阳底下。我们一觉醒来就能穿上干爽衣裤。记得有一年国庆节,学校组织我们参加天安门前的群众游行,队伍走到府右街解散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一路小跑回家,好像落汤鸡一般,白汗衫蓝裤子已经贴在身上。母亲让我赶紧脱下湿衣服,赤溜溜钻进被窝。母亲给钻进被窝的我冲了一碗藕粉,在被窝里的我趴在枕头上喝下了藕粉,一股暖流直通肚腹。当时真想天天下雨,天天钻热被窝喝甜藕粉,感觉世间幸福莫过于此。现时的堂屋却是屋门紧紧闭着,不知是否有人居住?此刻有种淡淡的忧伤袭上心头。18.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我们几个小伙伴中就数他能捣蛋,总是喜欢做一些恶作剧。B. 我们经常用“能言善道”来形容一个人口齿伶俐,很会说话。C. 张大爷能干活,虽然已是近花甲之年,但割麦速度不比年轻人慢。D. 我们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也可改成“把洗完的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与原句相比,意思差不多,但表达效果却不同,请简要分析。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50个字。18. D 19. ①原句用了一些连续的动词,“放”“搓”“晾”写出了母亲的动作,体现了“小事”中母亲的细心。②原句用逗号将动作分隔开,对动作起强调作用。③原句中动作描写细致,画面感更强,突出前文的刻骨铭心的“小事”,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20. 母亲让我赶紧脱下湿衣服,赤溜溜钻进被窝。母亲冲了一碗藕粉,我趴在枕头上喝下,一股暖流直通肚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能够,可以”。A.“能”是动词,“擅长,善于”的意思;B.“能”是动词,“擅长,善于”的意思;C.“能”是动词,“擅长,善于”的意思;D.“能”是助动词,“能够,可以”的意思。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相比,突出的是动词和逗号的运用。动词的运用,使母亲的动作描写更加细致,再用逗号加以间隔,画面感十足。也正好照应了前文说到的刻骨铭心的“小事”,突出了作者的记忆之清晰。改句虽然简洁,却少了这些作用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母亲冲了一碗藕粉”可直接成句,中间的内容可删除。因为前文已说了“我”钻进了被窝,所以后面“在被窝里的”“给钻进被窝的我”可删除。后一个“藕粉”也与前文重复,可删。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这就涉及大脑视觉处理时的选择性问题—— ① ,大脑更容易识别动态的脸。研究者做过一个试验:让参与者对20个人的2秒钟视频,以及从这些视频里截下的1200帧静态图打分,结果发现,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比在静态图中要高,也就是说,在人们眼中, 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视觉中枢会对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同一张脸进行信息提炼、并倾向于抓住特征最明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信号。此外,大脑在动态识别时,还会下意识地对五官下对称的地方进行修饰,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不完美的细节。有研究者认为大脑对动态图片的加工优势是进化的选择。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不过两百余年,而人类进化了几千万年,在漫长的时间里, ③ ,而短短两百年不足以让它习惯并擅长处理静态图片。看到这里,希望不上相的朋友们可以释然一些。21. 在上文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字。22. 一位朋友向你吐槽自己不上相,没有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请根据材料信息写一段话,安慰朋友并传达其中的科学道理。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21. 示例:①相较于静态的脸②动态脸比静态脸好看③大脑习惯于处理动态画面22. 示例:不上相也没那么要紧,我们眼中的你比照片美多了!据说大脑只对脸部最生动的地方感兴趣,还自带修图功能呢!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大脑更容易识别动态的脸”可知,前后句是对比关系,比较的对象是“动态”于“静态”的脸,因此填写“相较于静态的脸”。第二处,后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视觉中枢会对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同一张脸进行信息提炼、并倾向于抓住特征最明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信号”交代原因,因此前文是结论,再根据“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比在静态图中要高,也就是说,在人们眼中”可知,前后句意思大致相同,故填写“动态脸比静态脸好看”。第三处,根据“而短短两百年不足以让它习惯并擅长处理静态图片”可知,前句是说“大脑习惯于处理动态画面”。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写一段话,安慰朋友并传达其中的科学道理”,安慰的内容是“一位朋友向你吐槽自己不上相,没有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根据材料可知,“大脑更容易识别动态的脸”说明在人们大脑看来,动态的脸比静态的脸好看,而照片是静态的,因此,大脑会发出“照片不好看”的指令。据此安慰朋友即可,注意题干中“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的要求。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对立之道,相反相成谚语,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然而,有些谚语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公孙杵臼选择了“宁可玉碎,不可瓦全”,慷慨赴死,程婴选择了“留得青山在”,抚养婴儿长大。一生一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二人都被视为难得的义士。这矛盾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二者的价值观是统一的。同样,“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谚语体现了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之间的矛盾。前者强调了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后者则强调了灵活变通,能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矛盾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宁死不屈”基于的价值观是现实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宁死也要守护这种价值观,而“能屈能伸”的逻辑是这个价值观如此重要,必须要留取有用之身来保卫他。并且,在中国古人的价值观里,其实后者更难做到,所以才有“忍辱负重”这个成语。杜牧在《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眼里,项羽兵败自杀反而不是“男儿”,真的“男儿”就应该包羞忍辱、卷土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国演义》里,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困于孤城,东吴派诸葛瑾劝降时,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的这个表态就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但是,作为大将,关羽知道自己不能如此轻易就死。所以,在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态度后,关羽率领三百兵士突围而出,以图卷土重来。这种行为就叫能屈能伸。其实无论是“宁死不屈”还是“能屈能伸”,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既要懂得变通,但同时这种变通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不可更改的信念之上。若事情有可挽回,“能屈能伸”是为了办事;若事情无可挽回,那“宁死不屈”表达的就是一个坚守的态度。在这个角度上,这两句话其实也是统一的。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正是我们智慧的源泉。谚语中的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谚语,使之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指南,使之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之光。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模仿四省联考作文题,主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了原创。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本题要求辨析看似矛盾的两则谚语,最终找出背后关系的统一性。“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前者强调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即使面对死亡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后者则强调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行动,适当地退让或妥协,不要一意孤行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两种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支持的。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大丈夫宁死不屈”的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种环境和情况,适当地屈服和妥协,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只有在两种精神之间进行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指“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传递出的是坚强、坚持、乐观的精神,保留一丝实力而后徐徐图之。通向成功的道路多无坦途,面对困境时,只要不绝希望,适当的退缩和隐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胸怀。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做到不绝希望,放低姿态,沉稳发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指“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传递出的是对气节的坚守,对尊严的坚持。面对原则性问题时,面对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境遇时,退让也许能保全自身,但是却会失掉气节和尊严。面临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再被俘后屡次拒绝了元军主帅的劝降,拒绝了荣华富贵的诱惑,以一颗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以身殉国,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因此,在原则和正义面前,我们要坚守气节,不怕牺牲,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考生在写作时要先分别辨析每句谚语各自的含义,挖掘出背后的价值观;然后分析出表面矛盾的价值观实则可以对立统一,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选择。最后可以总结,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背后包含人生的智慧,我们应该体察其中包蕴的不同价值观,从而具体指导我们的生活。立意:1.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智慧。2.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3.在矛盾中找到处事的智慧。
以词铭史,记录时代的点滴—「史记2024」重磅上线
近日,百度百科「史记2024」系列活动重磅上线。作为百度百科自2013年起持续开展的年度盘点活动,「史记2024」将线上与线下结合,形成独特的参与体验。据悉,即将重磅发布的「史记2024」主视频,其主题为“前路不止,向心而行”,核心表达“选择”,从全人类、集体、个体三个维度,展示向前、向后、抵达、出发四种状态,以10
2024-12-23
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智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近日,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智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来自全省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以及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共计170余人出席成立大会。据介绍,首届专委会由48家会员单位共同发起,覆盖全省21个市(州),含一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6家,二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5家、三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4家,未定级博物馆(纪
2024-12-10
书法世界—互联网+艺术领域的共生共赢平台
北京书香传世艺术有限公司旗下的“书法世界”平台,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艺术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平台,正在为当代艺术市场带来全新的购买和销售体验。书法世界不仅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便捷的艺术品购买渠道,也为艺术创作者、商家及艺术品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实现创意与价值的平台。在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推动下,书法世界致力于搭
2024-12-09
“月亮梦想公司”开启——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搭建一个缤纷的童年梦想
2024年12月5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在四川大剧院上演。为扩大活动影响力,演出还联合成都市二仙桥学校、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等举办“月光下的童梦——儿童公益艺术展”活动,在四川大剧院展示上百幅儿童原创“梦想”画作和儿童合
2024-12-06
一场艺博会,焕新一座城 | NAFI2024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正式开幕
2024年11月21日,NAFI2024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A馆盛大开幕。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冯雯兰,南京市文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施扬,南京市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晓东,十竹斋品牌保护传承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国,NAFI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总顾问、策展人朱朱,北丘当代美术馆馆长华子涵及策展人
2024-11-22
Poly-Online|“臻藏润德”线上公益拍卖会——云南宁蒗专场今日开拍!
“文化保利 润泽乡村”之“臻藏润德”线上公益拍卖会——云南宁蒗专场今日起正式开拍。本次公益拍汇集了16位来自宁蒗的优秀艺术家,共计33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包括书画、书法、油画、摩梭纺织手工艺品及彝族漆器等。其中,彝族漆器以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纹饰及独特的造型展现出非遗技艺的极致美感;摩梭纺织技艺,织就了一幅幅
2024-11-22
汉仪字库参与2024ADM展会,多款品牌焕新定制字体案例亮相
2024年11月7日至11日,2024ADM展会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举行,本次展会以“提案/Proposal”为核心主题,精心策划四大分支议题开展讨论,近40位行业领军人物亲临现场,他们将深度剖析议题内涵,分享设计如何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见解,共同启迪未来之路。汉仪字库期待通过此次品牌特展及专业论坛,与大家共同来探讨字体设计与品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