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动漫电影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信息流

四省联考来袭!2025届高三语文试题,你准备好了吗?

2024-08-29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便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映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诗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指大人物,这句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就要与天地合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表明自然与人是相通一致的,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通的共同体。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③西方诗歌则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体现了二元分立的逻辑观念。那什么是二元分立呢? 有学者指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灵肉、无有等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④中西方诗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这个主体就是诗中的叙事人,这个叙事人有时候等同于诗人。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诗中的叙事人也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中的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我们来看这首《梅花》诗:梅 花 [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⑤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因为写花和写人本身是不需要区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浸透到诗人的心灵中,流露在诗人的笔下。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梅花的赞叹体现的正是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人没有在诗中出场,而是隐身于梅花后面,但是通过诗歌的内容,我们感受到诗人高洁的品德,产生了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德的珍惜之情。读到最后,我们已然分不清这是写梅花,还是写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诗体来写会是这样: 梅 花初放的梅花,含着白雪,美丽孤傲的梅花啊,我想画,又怕你的神韵难画,你的花别有韵致,清雅脱俗,不知寒冬雪意。你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容病姿,北风啊,你果能解得梅花心意,拜托,不要再摧残她了。⑥通过对这首诗的模拟转换,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体在场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风格。从审美的意义上讲,主体的缺席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物联想到人,再由人联想到物,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主体的在场则使物与人分开了。在这首诗中,主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了,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西方诗歌虽然有主体的在场,但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诗人已经在二元分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分而合,最后达成统一。而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是在物我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被分开,便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一首主体在场的英语诗改成汉语古诗,在去主体的过程中,也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其实,这也是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诗歌是不可以被翻译的,指的主要是诗歌的韵律让人无法操作。不过,不可翻译的岂止诗歌的韵律呢,这种深植于诗歌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同样是不可翻译的。有趣的是,在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诗歌中,诗人主张要把这个“我”消融掉。“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訢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兵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 "西方现代派诗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诗歌中的自我过于强太,已经到了应该消解这个主体的时候了。 (摘编自王伟峰 周桂君《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人讲究含蓄,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隐藏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只是简单罗列了几个意象。B.中国远古时期的经济基础与自然有紧密的联系,这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C.英美诗歌强调表现人们的特殊心理,采用直率的表现手法,虽然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符合西方人的口味。D.西方诗歌中的二元分立观念与西方化土壤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灵魂与物体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存在的观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尾描写黄昏的场景、最后一句与前文好像没有直接联系,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B.西方二元分立逻辑观念使得诗歌中的主体与被描述的对象间存在明确界限,这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天人合一”形成对比。C.中国古典诗歌中,尽管主体常常缺席或被隐藏,但通过诗歌的内容,读者可以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品质。D.无论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只要诗歌的主体被改动,其有机整体性就容易受到损害。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有关诗歌翻译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翻译成英语时,“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此句在英文中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B.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故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C.遥韵是《诗经》的特色韵律,隔章同一位置押韵。这种韵律在英文翻译时常常被较逼真地复制出来。如《郑风·狡童》二章英译中,每章四句,一、三两句两两互押遥韵。D.《西风颂》属于十四行诗.是格律最严谨的西方诗体。但这一独特的音乐元素却被译者悉数清除,什么一步一抑扬的节奏,什么三行一转韵的韵式,统统不见了。4.材料二第②段和第⑥段都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材料二通过《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缺席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版本一:主体在场 版本二:主体缺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林 语[三] 王统照夜,在秋之开始的黑暗中,清冷的风由海滩上掠过。初觉到肃杀与凄凉的传布,虽然还是穿着他们盛年的绿衣,而警告的清音却已在山麓、郊原、海岸上到处散布着消息。连绵矗立的峰峦,与蜿蜒崎岖的涧壑,巨石与曲流中间错落而回环地立着多少树木。最奇异的是红鳞的松,与参天的巨柏,挺立着,夭娇着,伏卧着,仰欹着,在这不多见行人足迹的山中。但当传达秋节来的清风穿过时,他们却清切地听到彼此的叹息。黑暗中,只有空际闪闪的星光。与石边草中的几声虫鸣。这奇伟的自然并没有沉睡,它在夜中仍然摇撼着万物的睡篮,要他们做着和平的梦;但白日给他们的刺激与触动过多了,他们担心着不远的将来是幸福还是灾害? 他们相互低语看他们的“或然的知识”,由消息的传达便驱去了梦,并且消灭了他们的和平。 夜,不远的波浪在暗中挣扎着因奋斗而来的呻吟、时而高壮,时而低沉,似奏着全世界的进行曲。“秋的使者来了! 繁盛与凋零在我们算得什么呢? 一年一年的剥削,是自然的权威。可怜的是我们究竟没有力量同人类似的可以避免这节候的剥削……”一棵最老的桧树首先叹息着。“啊啊! 老人!你没有力量却欣羡人类吗?唉!什么历史?全是安慰人们心理的符箓罢了! 哪里曾告诉过你这是真实的? 没有呵! 他们说:人们在这个世界至少有两个十万年了。但我们呢? 我们才是宇宙万物的祖先,我们沉默地工作,都是为了能动的物类保护,营养,借予他们利益。老人,总之,我们只有智慧而缺少力量,我们只能服务而不求报偿。但……”山中特产的银杏摇着全身的小扇,颤颤地与桧老人相问答。①“但人类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呢?”一棵稚松在地上跳跃着问。桧老人惨然地叹声:“自然是轮回的,人类却是巧妙而强硬地剥夺。他们忘了他们还是长脸嘴与周身披毛的时代了! 他们到现在自称为灵明的优异的东西了,可是没有我们的身体当初做他们的武器,没有我们身上的火种,他们永远只能吃带血的与不熟的食物。他们撷取了我们的智慧,却永远使我们做了沉默的奴隶。唉! 严厉与自私,这是人类的历史!”②左右的老树,他们因为直立的日月太多了,都俯着首应和着老桧的伤怨的叹息。“你为什么这样诅咒呢? 以前就听过常常说起。”生意茁壮的稚松申述它的怀疑。“年轻的孩子! 老人是好静默的,他为经验所困苦,所以容易慨叹;他的智慧已侵蚀了他青年的力量。人间不是有一些教训吗? 说老年是衰退,其实力量的减少任什么都是一样。像我自然是炉火的余灰,不过这一无力量的余灰却是造成后来生命的根本。我与同年纪的人都是常在沉默中彼此了解,偶然的叹息可以证明各个的心意。话,本是不得已才用的呆笨的记号,因为当这一次时令使者的消息传到,便在没有经验的你们面前说到人类——说到人类,我的诅恨竞不能免却。” “不,老祖父,你能诅恨便可以把它扩充到全世界中我们的同类,数给我们年轻的兄弟们,这便有力量了!”一棵更稚弱的杉树傲然地插语。“那只是空言,只是空言罢了。你们想由诅恨而抵抗人类的残暴;想恢复你们的祖先借予人类的力量;想伸展你们的自由? 孩子! 你们的力量还不充分,即使充分,你们没有估计你们的智恳的薄弱,所以是空想啊!”索索颤抖的老银杏语音上有些恐怖。“不! 联合与一致是力量,也是智慧。”小松树说出简洁反抗的话。“这真是孩子话。你先要知道我们也如其他的生物一样,有自然的感应的器官,也有永远不可变易的品性。所以这力量与智慧是一定的,是自然命运的支配。你想借那点智慧要指挥——戈者联合同类的动作想反抗自然与人类,这是希望,但不是力量;③是想象中的花朵,不是战争中的手与武器。我们在年轻如你们的时代也曾这样深切地想着。”年纪最老的古桧又恳切地说了。左右围列的老树都凄切地发出统一的叹息。那些幼弱的稚嫩的富有生意的小树木,也在老树的下面低低地争州,独有挺生的小杉州仍然反抗道:“老祖父,你是在讲论你的哲理,哲理是由经验集成的,是时序与材料的叠韧,从追卫生出了观念与忖度。这在为时间淹没过的人间是借以消磨他们的无聊的岁月的辩证,但在我们的族属中又何须呢? 尤其是我们这些迸出地上面不久的孩子,我们不是专为了呆笨的人类牺牲了身体为他们取得火种,也不是如同那些麦谷类的同宗兄弟经人类的祖先殷勤培植后,却为的是饱他们的口腹。——但,老祖父,我们的末运却更坏了! 到处在荒山幽谷的,也不能脱却人矣的厄害,他们用种种苛酷的刑法斩伐我们的肢体,却来供他们的文明的点缀。我们不力求自由·即须做他们的榨取者,至少,我们应该有诅恨的力量! 我们没有武器,也没有智惩吗? 没有智慧,也没有力量吗? 久远的低头我们便成了代代被剥削的奴隶。你想我们怎么曾有负于人类呢?”这是有力的申诉,多少年轻的树木都引起喝啸的赞美之音,山谷中有凄风的酬和。④老树们沉默……沉默,清夜的露水沿着他们的将近枯落的叶子落下,如同无力地幽泣。“我们要联合我们的力量,去洗涤我们先代的耻辱!” 年轻的树木因为小杉的议论,得到力之鼓舞,他们的心意全被投到辽远的愿望之中,想与不易抵抗的人类的智慧做一联合的反叛。海岸边涌起的波涛,前赴后继地向上争夺,又如同唱着催迫他们的进行的曲调。(有删改)[注]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主要由稚松的疑问和老桧与杉树、银杏、稚松之间的争论构成,作者形象地设计个性化语言,将个人见解融入对话。B.“黑暗中,只有空际闪闪的星光,与石边草中的几声虫鸣。”这几句错行排列,烘托了空旷静谧的意境,起到欲抑先扬的作用。C.全文以象征手法、寓言的形式,赋予夜、波浪、老桧、老银杏、稚松、小杉等物象以特定的意义,情理交融,含意隽永。D.虽然结尾给人以积极鼓舞的力量,但整篇渲染的气氛是悲凉、低沉的,使人有压抑之感,这是作者当时思想情绪的一种曲折反映。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呼应上文最老的桧树的叹息、银杏的应答,引出下文老树和年轻树木之间的争论,推进文意。B.句子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老树们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的心境,也含蓄地揭示了他们随声附和、盲目从众的陈腐思想意识。C.句子③用比喻手法表明小松树“联合与一致”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美丽幻象,“是……不是……”承接上一句,加以反复强调。D.句子④运用同语反复和省略号,突出老树们听了小杉树有力的申诉后无言以对、陷入沉思的情状,为卒章显志做了必要的铺垫。8.文章题为“林语”,前几段却在讲“夜”,作者为何要这么写? 请简要分析。(4分)9.文中“老树”和“小树”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写老树与小树的争论,其寓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长沙佣妇者,黄氏之寡也,佣江南盐政府,自命妇、婢妾、宾客、厮养,倚盐利者遍府中也,佣妇独不受. 间语人曰:“妾闻之,国家之大政曰盐曰漕,皆以养贤能、赍有功、储库藏、备缓急也。妾妻人也佣食其力犹惧祸至况敢猎非望乎?且又闻之,盐税尽东南滨海,笼数州之利,利病之端,不可胜原。今处具瞻之地,责公家之效一商贾之法,不以清俭寡欲为之仪表,反令妾等臧获①细人、叨冒亡等②,非所以建纲纪、示四方也,“闻者莫不异之。君子谓佣妇贤而知义矣,匹妇之智而有大臣之言。《诗》曰:其仪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此之谓也。(选自陈三立《书长沙佣妇》,有删改)材料二: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絕墨以定制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衍能,不矜名,不亲小旁,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剟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 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 (选自柳宗元《梓人③传》,有删改)[注]①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②叨冒:贪婪。亡等:没有极限。③梓人:木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妾娄A人也B佣C食D其力E犹惧祸至E况敢F猎非望乎?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间,悄悄地,与《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的“间”意思不同。B.顾,回头,与《苏武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的“顾”意思不同。C.俟,等待,与《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不同。D.愠,恼怒,与《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沙佣妇在江南盐政府做雇工,府中人都倚靠食盐获利,只有她不这样;作者除了直接赞颂,最后还引用《诗经》里的句子对她表示肯定。B.长沙佣妇与《种树郭櫜驼传》中的郭橐驼,按常理一般不太可能说出非常有深度的话,都是作者借其口说事,这是两者的共同点。C.材料二第一段写材料俱备,众工集齐,持器械环梓人而立,听候吩咐;梓人计算了房屋的负荷,又根据不同的条件,接着指挥群工准确操作D.柳宗元认为.如果主人自以为足,滥用他人意见,而改变梓人的规划,致使房子不坚固,梓人即使坚持自己的看法、也应该承担责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4分)(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4分)14.《书长沙佣妇》《梓人传》两文,分别借平民百姓和日常生活来讨论为政的道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从弟皮崇归复州① 皮日休羡尔优游正少年,竞陵烟月似吴天②。车螯③近岸无妨取,舴艋④随风不赀牵。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⑤。[注]①复州:州名。唐宝应后,州治在竞陵(今湖北天门市)。此诗是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作。皮日休是复州竞陵人。皮崇当在复州任职。②吴天:吴中(今苏州)。③车鳌:河蚶,肉味鲜美。④舴艋:小船。⑤缩项鳊:鱼名。襄阳盛产此鱼。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羡”字统率前三联,羡慕从弟少年风发,羡慕从弟归处的风光优美、迷人等。B.首联第二句一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意,说希望普天的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C.“舴艋随风不费牵”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一句情境相似,都有无拘无束之感。D.颈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通俗,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了竞陵山川风物之佳。16.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课堂上,王老师在讲解成语“一呼百应”时,举了贾谊《过秦论》中“ ▲ , ▲ ”两句作为例子。(2)小明来南京旅游,看见长江白茫茫一片,两岸绿色山峰林立,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 ”两句。(3)我国古代的星座称为星宿,共二十八宿。古典诗词中常常直接写到星宿,如“ ▲ ”一句,又如“ ”一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花红、柳绿用以形容(A)的春天景色,已为众人所知晓。绿,这极平常的颜色,(甲),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花的家族中有墨菊、黑牡丹,这已极为罕见,绿花则更少。只是从书本上读到过洛阳牡丹花展中有绿牡丹。这绿牡丹,极为稀贵,人们也视之为珍宝了。大兴安岭上有一种植物、普通的小灌木,名称却别致,叫作笃斯越橘,竟然也开绿色的花!穿行林区,踏着倒木和厚厚的枯叶,拨开丛生的白茅草,翻过山坡,在一片潮润的疏林间停下来。这是一片落叶松与白桦的混合林,林间一丛丛小灌木上,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并无光泽,毫不显眼。我在灌木前蹲下,植株顶端恰与眉齐。忽然我眼前一亮:在枝头闪现的竞是一朵朵绿白色的小花。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笃斯越橘,属杜鹃花科。人们惯于称为笃斯、句果、地果的便是它。它是大兴安岭上分布最广的浆采类的小灌木。不仅生长在潮湿的疏林间,而且还长在低湿空旷的句子里。我凝视着笃斯越橘,不禁神思飞越。洛阳花展与大兴安岭的不同,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B),便赢得无数青睐。而在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中,夺目的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这绿色小朵,并不能显其珍贵。藏在叶间,粗心的人几乎都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这朴素的美,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绿色的花结下了蓝紫色的浆果,你可别轻视它! 除了高丽果(野草莓),笃斯果是大兴安岭上最羡味的山果。它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乙)。①内蒙古牙克石酒厂出的关味果汁“吉蜜斯”,②共成分就是用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③据说适量常饮此果汁有滋养强身之功效,④已成内蒙古名酒,畅销全国各地。看着,听着,我眼前仿佛开放出一朵朵绿色的小花——这不为炫耀自己而溶于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朴素小花。18.请在文中括号(A)(B)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第三段用“绿色海洋”比喻森林,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白发”为本体,创设情境,描写一个生活场面或劳动场面。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情境合理,场面生动。(5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简要分析文段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狭路相逄勇者胜,也有人说,狭路相逢智者胜,还有人说,狭路相逢强者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B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错,逻辑错误,应是先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而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2.A本题考查对信息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错,与原文不符,参见原文“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3.C本题考查把握材料观点以及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C项说《诗经》中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后可以体现其韵律,与材料二观点不同,故不能支持材料二有关诗歌难以翻译的观点。A项,说思维方式影响翻译。B项,说文化差异影响翻译。D项,说韵律影响翻译。4.(1)第②段,引用文化经典《周易》里面的句子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使论证融入了古代经典和大儒的智慧,增加了论证的分量,使读者更易信服。(2分)(2)第⑥段,引用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诗人的观点,论述这种诗歌理念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现象,也是西方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跨文化的共鸣增强了论点的普适性和说服力。(2分)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的能力。材料二第②段引用文化经典《周易》里面的句子和董仲舒的话,论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力支撑了论点;通过引用,具休而明确地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直接有效地支撑了“天人合”思想对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论点。第⑥段引用他人的言论,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角度,使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入。后现代诗人对白我溶解的阐述,丰富了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特点的讨论。5.示例一:主体在场。(1分)读者感知:在这个版本中,主休“我”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角,读者不仅仅是在欣赏梅花,更多的是在体验“我”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和情感。(2分)情感体验:诗歌的情感主线更为明确,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体的情感和态度,如对梅花的赞美、对梅花的怜爱和对北风的呼吁等。(1分)这种情感的明确性可能会导致读者的体验更加集中,但也可能因主体的介入而失去与自然的直接联系。(2分)示例二:主体缺席。(1分)读者感知:山于主体的缺席,读者在诗中直接与梅花和自然建立了联系,而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或观点干扰。这使诗歌充满了直观的美感。(2分)情感体验:没有明确的主体介入,读者的情感体验更为纯粹,直接与梅花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产生共鸣。(1分)读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从梅花上体验到人的高洁品德,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产生深度的共振。(2分)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并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在原始的《梅花》中,主体被隐藏,诗人并未以第一人称直接出现在诗中,这种方式更加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更加关注于梅花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意境和情感,更易于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种模糊的、非直接的表达方式,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并实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诗人的情感和品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达,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主体明确出现的版本中,诗歌中的“我”与梅花被清晰地区分开来,展现了“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情况下,读者的注意力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叙事者的情感和观点,对梅花的理解也更多地受到叙事者描述的影响。这样的表达方式减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更多的是在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直接与白然对象发生情感交流。主体与对象的分立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明确的结构,但同时也可能使得读者较难达到与白然的合一状态。 6.B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起到欲抑先扬的作用”这一理解不正确。文中这句话没有“扬”的意味,后面也没有对应的“抑”。7.B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含意的能力。“含蓄地揭示了他们随声附和、盲目从众的陈腐思想意识”这一分析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该句语意看,它并未揭示老树们随声附和、盲目从众的陈腐思想意识。8.①文章前几段描写秋夜的“黑喑”“肃杀”“凄凉”等景象,营造阴郁、黯淡的意境。(2分)②为下文写“林语”提供了意味隽永的背景,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白,暗示文章的主题意蕴。(2分)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本文题为“林语”,前几段却用不少笔墨描写秋夜的“黑暗”“肃杀”“凄凉”等景象,营造了阴郁、黯淡的意境,为下文写“林语”提供了意味隽永的背景,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白,即向读者揭示了本文的言外之意(主题意蕴)。9.[第一问]①老树:树木想山诅恨而抵抗人类的残暴,恢复祖先借予人类的力量,伸展自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2分)②小树:联合起米,团结一致,反叛不易抵抗的人类的智慧;长久低头只能沦为奴隶。(2分)[第二问]寓意:象征先进的、革命的青年一代与保守的、有经验的老年一代对国家、社会、变革的认识。(2分)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主要观点与思想内涵的能力。题干设两问,第一问要求考生梳理文本中“老树”“小树”各自的主要观点,属于文意要点的概括、整合。第二问要求考生理解该文的隐喻(或象征)的艺术构思,分析“老树”“小树”争论中寄寓的主题意蕴。10.BEG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也”表句间停顿,B处应断开;“犹……况……”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E、G二处需要断开。原文标点:妾娄人也,佣食其力,犹惧祸至,况敢猎非望乎? 11.C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中的“俟”也是“等待”的意思。12.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也应该承担责任”错。柳宗元认为,这种情况不是梓人的过错,责任应在主人一方。13.(1)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一问空屋居住。(2)每天只是与天下的杰出人士讨论治国的重大方针,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款”意为“敲”;“佣”意为“租”。第(2)小题的关键点:“大经”意为“治国的重大方针”;“伐”意为“夸耀”。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2分。14.①《书长沙佣妇》借长沙佣妇不私受盐利之事,主张国家财力应该主要用于“养贤能、赍有功、储库藏、备缓急”,每个人都不应该借助职务之使损公肥私。②《梓人传》借梓人的劳作得出宰相应该使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掌握全局要领、不自尊自大、不干涉下属工作的为政之道。(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长沙佣妇不私受盐利,主张国家财力应该主要用于“养贤能、赍有功、储库藏、备缓急”,提出每个人应该“清俭寡欲”,安分守常,不应该借助职务之便损公肥私。实际上,作者是借长沙佣妇之口,谈为政为官之道,故曰长沙佣妇“匹妇之智而有大臣之言”。《梓人传》通过梓人的形象和故事,强调了管理者应如何运用智慧和信任来管理国家,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繁荣。材料一:长沙一个做雇工的妇人,是黄氏的寡妇。她在江南盐政府做雇工,从官员的妻子、母亲,府中奴婢、宾客,一直到厮役,依靠食盐获利的遍及府中,这位做雇工的妇人却单单不接受(这种做法)。她曾悄悄地对人说:“我听说,国家的大政是盐政和漕运,这都是国家用来供养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赏赐有功劳的人、储备库存、应付紧急情况的。我是一个身份低贱的人,依赖做雇工来维持生活,还是害怕大祸临头,哪里还敢有猎取非分的愿望呢?而且我还听说,盐税占尽国家东南沿海(的收入),涵盖好几个州的利益,利弊的开端,无法详细探究。现在我们处在众人所瞻望的地方,要求众人仿效一个商人的做法,不以清廉节俭、减少欲望作为标准,反而让我等地位卑微的人,贪婪无度,这不是用来建立纲纪、引领四方的方法啊。”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感到惊讶的。君子认为这位做雇工的妇人是贤明而知晓道义啊,平民妇女的智慧却能说出朝堂大臣该说的话。《诗经》说:她的仪容没改变,说话出口就成章,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说的就是长沙这位做雇工的妇人啊。 材料二:裴封叔的家宅在光德里。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一间空屋居住。后来,京兆尹将要修整官署,我去探望。(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召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估算房屋的负荷,察看木料的承受力,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锯!”那拿锯的就跑到左边去锯。不一会儿,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发话,没有一个敢自作主张的。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人,推荐并提拔他们,指挥并使用他们,整顿纲纪而予以进退,规范法制而加以整顿,就像那位木匠有规矩、绳墨用来确定格局、规模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人,就把他罢免回乡,也没有谁敢恼怒。他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夸大自己的名声,不亲自干琐碎的小事,不侵犯各级官吏的分内职权,每天只是与天下的杰出人士讨论治国的重大方针,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这样才算是找到了做宰相的正道,整个国家也就得到了治理。有人说:“如果那主持建房的主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束缚木匠的智慧,不用木匠世代相传的技艺,却听信采纳过路人的意见,那么房子虽然不能建成,难道是木匠的罪过吗?成功与否,不过在信任程度如何而已。”我说:不对。如果经过绳墨、规矩的测量,长短尺寸已经确定,高的地方就不能压低,窄的地方就不能扩大。按照我木匠的意见办,房子就能坚固;不按照我的意见办,房子就会倒塌。如果那个房主乐意放弃坚固而宁愿选择倒塌,那么木匠就该收回自己的方法,不暴露自己的智慧,悠然自得地离开.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屈服,这才是个真正的好木匠。如果他贪图主人的财物,忍气吞声舍不得离去,那就丧失了原则,屈从他人而不能坚持自己的职守。结果屋梁被压弯,房子倒塌,却说:“不是我的过错。”这可以吗? 15.B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一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意,说希望普天的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错,首联第二句“竟陵烟月似吴天”说故乡的烟月像苏州的烟月一样美好,隐含的意思是还是故乡烟月好,不必远游。16.(1)《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尾联意谓:我深情地希望你不要讥笑我住在襄阳,我白爱着南溪肥美的缩项鳊。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山居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3分)(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似的汨湿衣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劝慰,抒发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怀。(3分)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内涵的赏析的能力。题干采用关联比较的方式设问,要求考生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解答此题,要山局部联系到整体,阐释两诗尾联各自的情感内涵。皮诗尾联是诗人的自白,表露心志。而王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勉励宽慰,抒发的是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怀。17.(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示例: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细斟北斗③北斗阑干南斗斜④迢迢牵牛星⑤皎咬河汉女(顺序不限)[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亦可以给分]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白贾谊《过秦论》、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两篇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推荐背诵的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扪参历井仰胁息”“细斟北斗”“北斗阑下南斗斜”等,考生可根据个人诗词积累米作答,但须准确无误。18.A万紫千红B别开生面(或“引人瞩日”)(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给分)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A处所填的成语是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象,应填“万紫千红”。B处所填的成语是形容“几片碧翠花瓣”(绿牡丹)引人注日的新异感,故应填“别开生面”(或“引人瞩日”)。19.(甲)但如果用来形容花(2分)(乙)它更重要的用途是酿酒(2分)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上文语境,即绿色一般用米形容树木等,以及下文“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这个结果,甲处可填“但如果用来形容花”。根据上下文语境,乙处是过渡句,衔接上文对“笃斯”经济价值的解说,接着介绍其酿酒原料的功用,因此该处应填“它更重要的用途是酿酒”。20.示例一:奶奶两鬓飞霜,端坐竹椅,笑盈盈地逗着小孙女玩耍。(5分)示例二:麦田里的老农挥舞着镰刀,满头银丝随着他的动作起伏,演奏着丰收的乐章。(5分)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借喻),使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以“白发”为本体,运用借喻手法写一个生活场而或劳动场而。按照本体与喻体相似性的原则,可以选择“银霜”“飞霜”“白雪”等为喻体,运用合理想象,创设一个情境,写一个借喻句。21.示例:②“其成分就是用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改为“其成分就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或“就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酿制而成的”;(2分)④在“已成”前加“此果汁”。(2分)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搭配不当的或缺失主语的毛病,“其成分”和“用……酿制而成的”句式杂糅,可将“酿制而成的”或“其成分”删去。④句存在搭配不当或缺主语的毛病,可以在“已成”前加“此果汁”。2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花(笃斯越橘)以生命,(1分)赞颂其珍贵、实用却低调谦逊的品格。(2分)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上文作者想象眼前出现一朵朵绿色的笃斯越橘小花,接着运用拟人手法赞颂其高贵品格。23.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关于“狭路相逢何者胜”的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都有各白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对“狭路相逢者”而言,“勇”“智”“强”三者都是其能够取胜的影响因素之一,三者之中,何者更重要?单单具备以上三种中的某一种,就一定能胜吗?或者,更进一步说,在以上这三种因素之外,还得具备什么决定性因素?比如,“和”“合”“仁”“义”“德”……考生对引语中所阐述的这种因果逻辑应展开思辨、探究,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作此题,可以从引语中的“三元”关键词中任选其一,展开论说。参考立意如下:(1)狭路相逢勇者胜,置身险境,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才可能化险为夷;(2)狭路相逢智者胜,置身绝境,要化危机为转机,不可蛮干,而应用“智”,以智慧摆脱困境;(3)狭路相逢强者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置身困境,首先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消除怯弱、鲁莽,学会直面困难,集思广益,从而突围;等等。当然,也可以就“狭路相逢何者胜”的话题做有别于上述三者的新探究。在肯定“勇”“智”“强”三因素的合理性之外,阐述“和”“合”“仁”“义”“德”等因素之于摆脱危境、险境、困境的重要性,提出白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参考立意如下:(1)狭路相逢和者胜,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精诚团结,默契合作,方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2)狭路相逢仁义者胜,站在道义的一边,心怀仁爱,方能扶危济困;等等。(二)题意评分解说 1.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等扣分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