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的热烈氛围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新基石研究员及中国天眼(FAST)前首席科学家李菂,就基础科学的普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发表了独到见解。他强调,科学不应被神化,而应通过去魅过程,让更多人理解其本质与重要性。李菂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期待通过个人努力,为青年科学家创造更多平等机会与丰富资源,助力其成长与突破。
李菂特别提及了中国天眼(FAST)的卓越成就,这一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自2020年正式运行以来,已进入成果丰硕的阶段。FAST不仅面向全国,更向全世界开放,吸引了400多个研究项目,并发表了超过300篇学术论文。李菂个人尤为自豪的是,FAST在精确测量星际磁场及推动快速射电暴研究进入大样本统计时代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表示,这些成就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FAST的灵敏度和性能为宇宙探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
随着算力和人工智能(AI)的指数级增长,李菂提出了“计算感知宇宙”的概念,并展望了“宇宙触角”这一创新设想。他认为,算力与AI的进步正在深刻改变我们探索宇宙的方式,使得更多宇宙信息得以被提取和分析。而“宇宙触角”作为一种新型探测手段,将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AI技术,实现对宇宙射电波信息的数字化精准捕捉,为宇宙探测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
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分享了关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深刻见解。他指出,对于许多科研条件优越、科研水平较高的青年科学家而言,他们在科研经费获取、科技评价体系及学术方向确立之间常感纠结。施一公强调,对于中国青年人才而言,持之以恒的中后期努力比前期的脱颖而出更为重要。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以《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为题,探讨了AI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AI将从弱智能向通用智能迈进,并为多学科交叉赋能,如具身智能、AI仿生、AI+量子等领域将涌现大量新技术和新应用。姚期智特别提到具身智能的发展前景,指出其在机器人稳定行走等方面的潜力巨大。然而,他也提醒,具身智能的科研转化仍需时日,市场接受度需逐步提升,资本应给予更多耐心,从长线角度看待这一产业的未来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卢策吾进一步阐述了具身智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表示,尽管具身智能在技术层面面临诸多难题,但其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科技高地,将吸引更多人才、科研和资本投入。卢策吾强调,尽管目前部分企业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但整体环境对具身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