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庆假期期间,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了一股“雷军AI配音”的恶搞风潮,引发广泛关注。这些视频中,一个由AI技术合成的“雷军”形象,对堵车、假期等热门话题进行了犀利点评,甚至夹杂了不雅言辞,让不少网友戏称“国庆上网被雷军骂了整整7天”。然而,事实上,这些言论与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本人毫无关系,完全是AI技术的“杰作”。
随着事件的发酵,雷军的微博评论区也被网友的询问和讨论淹没。面对网友的质疑,雷军本人在10月7日晚以三个愤怒的表情回应,虽未直接言明,但态度已十分鲜明。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浏览量迅速突破亿次大关。
实际上,利用AI技术进行音视频伪造已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伪造音视频事件频发,不仅侵犯了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网络秩序。在此次“雷军AI配音”事件中,大量AI配音小程序被曝光,用户只需简单操作即可生成以他人声音发表的言论,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令人咋舌。
针对这一现象,法律界人士指出,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和声音进行编辑合成并发布的行为,已明显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民事权利。同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带来的便利和创新,更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力度、推动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完善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期待AI技术能够真正“为人”所用、“为人”服务,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进步。
---**摘要**:国庆期间,“雷军AI配音”恶搞视频泛滥,AI伪造音视频事件频发,引发公众关注和法律讨论,呼吁提升媒介素养和加强监管。**关键词**:#AI伪造# #雷军# #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