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21周年之际,中国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该规划由中科院、国家航天局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制定,不仅描绘了未来空间科学探索的宏伟蓝图,还明确了多个有望实现突破的科学主题和优先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的五大科学主题——“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与“太空格物”,旨在揭示宇宙起源、引力本质、日地系统关系、天体宜居性以及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探索太阳系及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以及地外生命的探寻,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规划还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亮相(新华社图)
在月球与行星探测方面,中国已规划了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及天问四号等一系列任务。嫦娥七号与嫦娥八号将联合对月球南极进行深入探测,并验证月球资源利用技术;天问系列则将目光投向小行星、火星及木星,执行采样返回、环境探测等任务。中国还计划利用首次载人登月的机会,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进一步推动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及资源勘查利用等领域的研究。
回顾过去,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悟空”、“墨子”等空间科学卫星的升空,中国空间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式发展。然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指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被视为补齐短板、加速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与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分享空间科学成果与资源。针对外界关于数据安全的关切,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明确表示,中国将严格遵守合作协议,确保数据共享的合法性与透明度,不会利用国际合作机会从事任何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