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动漫电影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充值游戏,家长索全额退款遭拒:谁之过?

2024-10-25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期,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的案件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终结,引发了社会对于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有效性的广泛讨论。

案件的主角是15岁的中学生小徐,他冒用母亲的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了一款网络游戏,并多次利用母亲的微信账户进行游戏充值,总金额接近5000元。这一行为被小徐的母亲发现后,她随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游戏平台和收款方全额退还充值金额,并追加三倍赔偿,总计一万四千余元。

小徐的母亲认为,游戏平台和收款方在防范未成年人充值方面存在技术漏洞,并涉嫌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消费,构成欺诈行为。然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涉案游戏已经按照国家规定接入了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而小徐是通过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注册和充值的。因此,法院认为平台和收款方并未违反相关规定,不存在过错。

法院进一步指出,小徐主动绕开防沉迷系统,并且其监护人未能严格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是导致充值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小徐在11岁时就曾有过类似的大额充值行为,并多次偷用母亲的微信转账进行游戏消费,这反映出监护人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理性上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还参考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规定,即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结合双方的过错情况,一审法院最终酌定游戏平台和收款方退还小徐已消费的充值款2000元,并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小徐及其母亲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然而,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游戏平台存在故意设计技术漏洞来引诱未成年人充值的行为。二审法院同样强调,监护人对自身手机设备、微信账号和支付密码未尽到及时监管义务,是导致未成年人能够多次进行游戏充值的重要原因。

这起案件再次凸显了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尽管国家和网络平台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通过冒用身份、租号等方式绕过防沉迷机制。法官提醒,家长在帮助孩子正确用网、养成健康游戏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监护人对终端设备、网络账号、支付工具的管理,是引导未成年人科学上网、预防沉迷网络和非理性消费的重要环节。

法官进一步指出,即使监护人可以事后依法申请退款,但切莫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机制”产生依赖。要想切实解决孩子的游戏沉迷问题,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家长应当时刻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加强对手机设备、支付密码等的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