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中国科学院精心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顺利完成在轨交付,并被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浩瀚宇宙持续探索的精神,还承载着卫星本身的使命:发现与研究暂现天体。
“天关”卫星于今年1月成功发射升空,其主要目标是捕捉宇宙中的暂现天体现象。暂现天体,如同宇宙中的短暂“焰火”,虽然转瞬即逝,却携带着天体形成与演化的关键信息,对于研究宇宙极端现象和探索宇宙奥秘至关重要。在轨测试期间,“天关”卫星表现出色,各项性能指标均超出设计预期。
今天,通过望远镜,人们仍然可以观测到“天关客星”爆炸后留下的遗迹——蟹状星云。蟹状星云在X射线波段明亮且稳定,成为天文学家测量宇宙中其他X射线源辐射强度的标准。此次,“天关”卫星不仅继承了古代天文学的探索精神,更在科学技术上实现了飞跃。
作为中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天关”自发射以来已在轨运行10个月,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突破。它成功捕捉到了包括恒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等在内的丰富暂现天体现象,其爆发时长从几十秒到几个月不等。袁为民研究员表示,“天关”卫星已发现约60个强烈的暂现天体,近1000个其他可能的暂现天体,以及近500个恒星耀发。
“天关”卫星的视野广阔,不仅能观测到银河系内的暂现天体,还能探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遥远天体。在一次展示中,专家向记者展示了“天关”卫星捕捉到的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天体,这是目前“天关”探测到的最遥远天体。该天体是宇宙早期的伽马暴事件,其辐射爆发持续了近1000秒,远超其他国际伽马射线暴卫星探测到的50秒爆发。
“天关”卫星还发现了一例可能的新型暂现天体,其辐射主要集中在X射线波段,较为暗弱,仅持续了10天左右,难以被其他望远镜探测到。这一发现对于丰富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天关”卫星之所以能探测到如此遥远且暗弱的暂现天体,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卫星搭载了两种望远镜——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共有7对非常灵敏的“眼睛”。其中,6对仿生龙虾眼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视场,覆盖3850度,具备了在天上发现爆发源的能力。一旦发现新的暂现天体,“天关”卫星不仅能开展自主观测,还能迅速向全球发布天文警报,引导其他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天关”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又一力作。自2011年发起以来,中国科学院已发射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卫星,包括“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夸父一号”等,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未来,我国将继续部署研制新的空间科学卫星,探索宇宙、求解未知的实力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