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圆满完成了太空任务,顺利返回地球,着陆于东风着陆场。这次返回标志着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的使命圆满落幕,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令人钦佩。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的返回过程采用了经过多次验证的5圈快速返回方案,飞船绕地球飞行约5圈后,用时约7.5小时,开始返回地面。整个返回过程包括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多个阶段,历时约50分钟。航天员们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但得益于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与可靠,他们最终安全返回。
在返回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阶段尤为重要。首先是分离阶段,神舟十八号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绕地球飞行5圈后进入返回程序,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此时飞船的姿态调整至关重要,确保飞船能够顺利进入返回轨道。其次是返回制动阶段,飞船返回舱调整为大底朝前的配平状态,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大气层。在这个过程中,飞船会经历高温烘烤和信号中断的“黑障区”,这是飞船返回过程中最为危险的时段,但中国航天技术凭借先进的材料和设计,成功应对了这一挑战。
当飞船脱离“黑障区”,距离地面约40公里时,飞船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逐级开伞的方式减小过载,保护航天员安全。最终,在接近地面时,反推发动机启动,确保航天员平稳落地。整个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始终是中国航天任务的首要目标。
尽管神舟飞船配备了北斗导航终端,能够在空间轨道运行时精确给出位置和速度,但在返回过程中,仍需依赖人工搜索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这是因为“黑障区”会导致通信中断,虽然北斗定位能够提供位置信息,但直接目视确认飞船的位置和状态,以及航天员的健康状况,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当飞船落地的那一刻,搜救人员必须迅速到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将航天员的安全放在首位,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就采取了“发射一发、备份一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航天员可以搭乘在轨飞船提前返回或发射待命的应急飞船实施救援。这种独特的模式为全球航天安全树立了典范,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对航天员安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