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元老江西生回忆创业岁月:任正非的无私与远见
在华为公司的辉煌历程中,江西生无疑是一位见证者与参与者。1989年,他加入了这家日后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公司,从最初的产品测试到市场工作,再到担任华为董事会秘书,江西生对华为的创业初期有着深刻的记忆。在与华为顾问田涛的交流中,他分享了那些年的故事,尤其是关于创始人任正非的评价,为我们揭示了华为和任正非最初的面貌。
华为创办于1987年,起初是一家代理香港公司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小公司。尽管任正非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但当时的条件极为简陋,连郑宝用等核心成员都需要通过研读教科书来了解产品。在那个阶段,任正非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招聘上,据说他常亲自到深圳汽车站和人才市场,不遗余力地为公司吸引人才。
关于华为的工号制度,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它的起源。据华为前市场部副总经理曹贻安回忆,工号最初是按照员工的收入来排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人的贡献。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为了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工号制度进行了重新调整。然而,最初的工号是在1993年确定的,江西生的工号是008,曹贻安的则是007。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前几位的工号属于谁,但可以肯定的是,任正非、孙亚芳和郑宝用等早期核心成员必然位列其中。工号越靠前,不仅意味着职位越高,待遇也更为优厚。例如,曹贻安在1993年的月薪就达到了五六千元,这在当时的社会已是极高的薪资水平。
在华为创业初期,公司的代理业务并非全国最大。江西生入职时的月薪仅为300元,但他对此已感到十分满意,因为在那之前,他在内地的工资标准仅为100元左右。随着交换机市场的供不应求,许多公司看到了这一机遇,其中就包括华为。然而,华为面临着来自北京等地的强劲竞争对手,这些公司同样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产品,并且市场份额一度超过华为。华为通过在广州、沈阳、西安、北京和山东等地设立办事处,逐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尽管起初规模较小,但华为凭借快速的发展势头,在1990年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在1992年实现了上亿元的营收。同年,华为还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到了1995年,尽管华为仍然在农村市场耕耘,但其营收已经高达15亿元。在1994年至1995年期间,华为的销售业绩更是突飞猛进,个别销售精英的业绩超过了一亿元。面对这样的成绩,任正非开始规划公司的国际化道路。关于任正非的远见卓识,有一个著名的“阳台晒钱”的故事。在公司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时,他就告诉员工将来要买有大阳台的房子,因为钱太多装在麻袋里会发霉,阳台小了晒不开。这样的言论在当时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员工们后来不得不佩服任正非的远见。
在江西生的眼中,任正非之所以受到员工的尊敬和服从,除了他的远见卓识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无私。华为从一开始就做出了两个明智的决策:员工持股和重视研发与客户服务。这些决策正是华为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体现。任正非从未将公司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愿意与员工分享利益。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自然赢得了员工的敬佩。然而,对于华为员工来说,任正非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的“矛盾性”上。江西生等老员工表示,任正非平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在某些时候又表现得非常细致、细心。
这种性格的“矛盾性”也让员工对任正非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的严厉、多变和暴烈让员工感到不安;另一方面,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让员工无法拒绝他的要求。任正非虽然态度严厉、风格强势,但舍得给予员工金钱、权力和信任。因此,员工对任正非的感情是“又爱又恨”。这样的老板,在现实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