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纳尔逊透露,NASA正与中国就借用“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进行协商。据悉,已有四所美国大学向中国正式提出了申请。然而,在11月初的一场科普活动中,曾参与发现月壤制水技术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王军强透露,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的申请尚未获得批准。
月壤,这一月球表面的独特覆盖层,由月球岩石在漫长岁月中经微陨石撞击、太阳风轰击及宇宙辐射等作用逐渐风化而成。它由多种碎屑构成,包括岩石碎屑、矿物碎屑以及月球玻璃等,这些物质在月球独特的风化环境中混合、破碎、细化,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并带有静电,具有较强的附着性和悬浮性。
月壤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月壤的化学成分、矿物结构及颗粒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家能够揭示月球数十亿年的地质变迁,发现月球火山活动、陨石撞击及宇宙射线的痕迹,这些宝贵信息对于理解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月壤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氦-3等,被视为未来核聚变能源的理想原料。同时,月壤中的氧、铁、铝、钛等元素也是月球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因此,采集并深入研究月壤,对于月球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乃至星际旅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月壤采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带回约2千克月壤样本,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从月球成功取回样本的国家。这些样本来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区域,揭示了该区域12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的确凿证据,将月球的“生命期”后推了8亿年。
2024年,“嫦娥六号”再次出发,成功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回1935.3克月壤样本。这是人类首次从月背采集样本,该盆地是月球上最大且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因此这些样本对于揭示月球早期演化历程具有关键作用。
中国一直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了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及国际合作实施细则,详细公布了申请流程和合作信息,欢迎各国科研人士按照流程提出申请。截至目前,已有110多家研究团队累计获批80多克月壤,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王军强研究团队在月壤矿物中发现了以气泡形式存在的氦-3资源,并首次提出了通过月球矿物与内源氢反应生产水的新方法。实验表明,1克月壤中大约可产生51~76毫克水,这意味着1吨月壤将可产生约51~76千克水,满足50人一天的饮水量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在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美国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采取各种措施阻挠与中国接触。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法案”,禁止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这导致美国在有求于中国时,被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挡住了合作通路,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