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刷新太空行走时长纪录,引发全球瞩目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在2024年12月17日晚成功完成了长达9小时的出舱活动,再次突破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的新纪录。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赢得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官方发布,此次出舱活动于当晚21时57分圆满结束。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紧密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舱外设备设施的巡检及处置等任务。两名出舱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标志着此次出舱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其中,航天员蔡旭哲时隔两年再次漫步太空,而宋令东则成为中国首位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此次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行走不仅刷新了中国自己的纪录,也打破了由美国宇航员于2001年创造的世界最长太空行走纪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相关报道中提及,中国航天员的这次太空行走时长为9小时6分钟,超过了美国宇航员詹姆斯·沃斯和苏珊·赫尔姆斯于2001年3月12日进行的8小时56分钟的太空行走。CNN认为,这一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太空计划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印度媒体也对中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印度时报》和《经济时报》等纷纷以“打破美国纪录”为题进行报道。印度NDTV网站表示,此次太空行走不仅是中国太空探索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预示着中国有望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回顾人类航天史,太空行走活动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从1965年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阿尔希波维奇·列昂诺夫首次进行太空行走,到几个月后美国宇航员爱德华·怀特成为首名太空行走的美国人,再到如今中国航天员刷新世界纪录,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歇。2008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首次太空行走,成为第一个漫步太空的中国人,虽然当时仅持续了约19分钟,但已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步。
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在飞船外开展工作、进行科学实验、测试新设备以及修理太空中的卫星或其他航天器等。此次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就涉及到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和舱外设备设施的巡检及处置等任务。这些任务往往难以通过遥控机械臂或空间机器人完成,需要航天员亲自出舱操作。
虽然空间站的货物气闸舱和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航天员的出舱执行任务负担,但仍有诸多方面需要航天员亲自参与。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在应对特殊情况、复杂环境时的判断能力,以及手脑配合能力,目前还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因此,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仍然是空间站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成功完成出舱活动,航天员需要在地面上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模拟空间环境,熟悉出舱流程和任务。中国航天员训练视频中展示了他们在大型游泳池中练习水下太空行走的场景,这是出舱活动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通过在水下环境中的模拟训练,航天员可以更好地适应失重条件下的操作,提高出舱活动的成功率。
出舱活动的成功还离不开各系统科研人员的紧密配合。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在出舱过程中,得到了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全力支持。他们密切协同,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默契的天地配合也是出舱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天链中继卫星,中国空间站与地面科研人员可以连续几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天地通信,实时传输监控视频,为航天员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