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期正式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这份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的科研与应用成果。此次发布标志着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报告显示,中国空间站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完成了四次载人飞行任务、三次货运补给以及四次飞船返回任务。期间,共有五个航天员乘组、十五人次在轨长期驻留,并累计进行了十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刷新了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还完成了包括两名港澳载荷专家在内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并启动了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的研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表示,中国成功建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系统,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宏伟蓝图。这一成就不仅是几代航天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大规模空间科学、应用和技术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中国空间站取得了显著进展。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已规划了四大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获取了超过300TB的科学数据,并获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如首次在空间获得的水稻和再生稻种质资源,以及建立了首个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
科学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了系列原创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成果,累计发表了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了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了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空间站还积极开展了科普文化活动,如“天宫课堂”、天地连线、科普卫星释放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根据报告,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计划在轨稳定运行十年以上。未来,它将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组织跨领域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合作研究,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应用,推动科技的全面进步。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将持续深化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及转化、生命生态、生命起源研究;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将持续开展金属和合金微观组织及宏观性能调控机理研究,掌握空间晶体成核机制及生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