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已成为小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的娱乐方式。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为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使用成人身份信息登录游戏,进而陷入诈骗陷阱的现象频发。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小学生受骗案例,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运城市盐湖区,一名小学生因轻信不法分子赠送“游戏皮肤”的承诺,被骗取了家长的社交账号信息,不法分子试图盗取账号中的3万元。幸运的是,家长及时发现异常并报警,反诈民警迅速行动,保护了财产安全。
类似事件也发生在晋中市,一名11岁的小学生张某某在玩游戏时,被假冒的“客服”以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财务冻结为由,恐吓其配合解除冻结,否则将起诉其父母。在对方的恐吓下,张某某通过视频展示了付款码,导致约1万元被转走。
长治市的一名12岁小学生小刘也遭遇了类似的诈骗。他在游戏互动中,被一名主播诱导扫码进群,随后被恐吓称因进入诈骗群将面临处罚和拘留。在长时间的心理压迫下,小刘心理防线崩溃,先后转账1.6万元。
吕梁市的一名9岁小学生张某在家中接到自称警察的陌生人的视频电话,对方以调查游戏皮肤赠送情况为由,让张某共享屏幕并进行转账操作,导致张某损失了5900元。
分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学生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是导致受骗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容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诱惑,且因害怕被家长责备而选择沉默,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家长监管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缺乏关注,未能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也未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防诈骗教育。
部分游戏平台的审核机制也存在漏洞。一些平台在注册时仅需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未进行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使得孩子能够轻易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游戏。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上网监管,关注孩子的日常动态,保管好个人信息和物品,教育孩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种诱惑,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学校也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宣传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游戏平台也应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机制。例如,增加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消费的限制,以有效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