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园的一隅,机械工程系里闪耀着一位女性科学家的光芒,赵慧婵副教授,一个以卓越学术造诣引领柔性机器人研究前沿的名字。她的故事,是梦想启航、坚韧不拔与归根清华的华美篇章。
赵慧婵的学术之旅始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12年完成学业后,她怀揣对机器人技术的无限憧憬,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赵慧婵以不懈的努力和专注的精神,与导师共同探索未知,尽管两人学术背景迥异,时常碰撞出不同的研究火花,但赵慧婵始终坚守自己的见解,最终与导师携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对清华大学给予的坚实学术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深感自豪。
博士毕业后,赵慧婵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赢得了导师的高度赞誉。当她决定回归清华,担任教职时,导师不仅全力支持,还亲自撰写推荐信,表达了对她回归清华这一伟大平台的由衷欣慰。2018年,赵慧婵满载着梦想与希望,回到了清华机械系,开启了她在柔性机器人领域的深度探索。
赵慧婵的研究聚焦于新形态机器人系统,特别是柔性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柔性机器人采用柔软材料,能够有效解决人机交互安全、复杂环境适应等难题。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包括采用可拉伸光波传导器的智能假肢、由柔软“人工肌肉”驱动的微型机器人,以及能在狭小管道中高效作业的探测机器人等,这些成果不仅预示着柔性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前景,更体现了赵慧婵立足国家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科研理念。
赵慧婵团队的考古机器人已在考古现场发挥作用,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她期望,机器人能够涉足人类难以到达的领域,承担繁重危险的任务,助力助残养老、医疗康复、野外勘探、人机交互、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她坚信,新形态机器人系统将在安全性、舒适度、成本效益与高精度方面取得突破。
作为科研工作者,赵慧婵深知柔性机器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为柔性机器人领域开辟新径,创造具有颠覆性的原创成果。她认为,科研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或许百次尝试中只有一次成功,但那一次足以改变行业、引领未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作为教师,赵慧婵同样倾注心血于培养科研人才,她希望学生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赵慧婵的故事,是对清华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