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从智能手机到智能驾驶,智能化趋势无处不在。但你是否曾想象,人体内的细胞有一天也能变得“智能”?
近期,美国顶尖学府莱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权威科学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他们成功革新了人体细胞智能化的技术,使细胞能够自动监测身体的多项信号指标,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一成果将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合成生物学,这个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早已成为产业界的宠儿。据央视报道,该领域已占据了全球制造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价值高达近30万亿美元。从身上的运动服、墨镜、包包,到家具建材、餐具,甚至日常食用的大米,都可能是由拥有合成生物学背景的“微生物工厂”制造而成。科学家利用编程技术定制生产流程,使这些“微生物工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梦工厂”。
近日,笔者探访了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天工开物实验室”,这是被央视报道过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又一重要基地。这座高规格的梦工厂占地2万平方米,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令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庞大的实验室仅由十几个人全权把控,生动展示了“工业4.0”的魅力。实验室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高度自动化,许多实验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每台设备投入高达数百万,实验过程几乎全自动完成。这里还设有“黑灯实验室”,与人们印象中堆满瓶瓶罐罐的传统实验室截然不同。
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不仅进行科学研究,还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产业化。例如,占地大半层楼的实验室里种植着各种作物,让人亲眼目睹研究落地的全过程。这些研究背后的推动者,是“蓝晶微生物”这家基于合成生物技术从事分子与材料创新的企业。
蓝晶微生物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生物制造独角兽企业,同时也是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承担单位。公司已成功实现多生菌脂PHA、肥料增效剂、土壤改良剂等多项创新原料与产品的产业化落地,赋能了数百家国内外企业客户。
蓝晶微生物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大多毕业于海内外名校,包括北大、普林斯顿、帝国理工等世界知名学府。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还充满热情,致力于将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变为现实。笔者对培养路径特别感兴趣,发现这些科学家和研究员们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曾参加过同一项科创竞赛——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
iGEM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办,现已独立运营,是MIT官方极少数认可的比赛之一。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每年吸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支队伍参赛,代表着最高水准。iGEM的赛况和研究成果每年都会在Science、Nature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专题报道。但更令人瞩目的是,从这项比赛走出的团队创立了150多家企业,包括市值一度超过270亿的Ginkgo Bioworks、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Benchling等国际公司,以及蓝晶微生物。
iGEM的影响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仅是比赛,更是万亿孵化器。蓝晶微生物的创始人之一张浩千,就是iGEM的受益者。他在北大读书期间,曾带领队伍参加iGEM,并拿到世界亚军。如今,他已成长为蓝晶微生物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带领公司走向成功。
张浩千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许多iGEMer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的走进了国际知名高校深造,有的则像张浩千一样创办了企业。为了培养更多合成生物学人才,蓝晶微生物将iGEM参赛经验总结成方法论,复制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四年来,中国大陆iGEM获奖总数的70%以上来自蓝晶实验室,拿下了2个世界冠军、2个亚军、31枚金牌等荣誉。
iGEM比赛不仅仅是一场生物竞赛,它更像是一个创业大赛。参赛队伍需要分为湿实验组、干实验组、社会调研组等,负责学术、研发、网页、建模、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俨然就是一个小公司。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做实验,还学会了P图、做网页、写商业计划书等技能。
蓝晶微生物作为生物科技独角兽企业,仍单独成立了iGEM指导部门,用专业的打比赛方式培养更多后来者。在蓝晶,iGEM不仅只是比赛,更是产业和一种认可和归属。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们在还没进大学之前就进入了一个同频人脉圈,站上了行业的最前沿,接轨了一个万亿级体量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