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产教融合新路径:卓越工程师培养如何越走越宽广?

2025-01-15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一项创新举措,正在为培养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铺设一条全新的路径。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思懿,作为该学院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首批学生,通过半年的企业实践,已下定决心毕业后投身企业。

张思懿的研究课题聚焦于火箭推进剂配方的优化,她的培养路径与众不同。除了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她还需在企业实践三年,期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提供全程指导。这种“双导师制”不仅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让她能够深入参与企业的项目论证和报告会。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然而,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如产教融合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北航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形成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张思懿所在的校企导师组被评为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他们的故事揭示了高校和企业如何携手,以校企导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解决“教育”与“工程”适配问题,跨越育人共识难一致、培养节奏有差异等协同难题,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在企业实习期间,张思懿不仅有机会旁听企业的项目论证会,还获得了宿舍、实习补助等全方位保障。她每天重复上百次的实验操作,旨在结合固体和液体燃料的优势,研发新型发动机燃料。这一课题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认可,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

课题的确定和调整过程,也体现了校企导师组在合作育人上的磨合与平衡。企业导师注重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而高校导师则侧重凝练科学问题进行破解。通过多次商讨,课题最终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间取得了平衡,满足了各方的需求。

为了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北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校企导师遴选和管理办法》《校企导师工作指南》等,建立了新的导师评聘体系,并畅通了校企双方导师的双向流动。同时,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也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和人员保障,明确企业导师的指导津贴标准,将指导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校企联合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还为校企导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借助学生这一桥梁,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学术与应用并重的良好合作模式。这种紧密协作不仅推动了科研进展,也提升了团队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