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成科技新宠,2025年或迎商业爆发
近期,AI领域迎来了一股新的热潮——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这一技术的崛起,不仅吸引了微软、谷歌、苹果等国际科技巨头的关注,也让百度、阿里、腾讯等国内大厂纷纷入局。2025年,随着各大企业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和平台,AI Agent有望成为商业领域的新宠。
在海外市场上,微软率先发布了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其最大的亮点便是支持AI Agent功能。随后,谷歌也发布了AI Agent白皮书,宣告2025年迈入Agent时代。而在国内市场,拓尔思等企业也相继表示,其大模型平台已具备完整的AI Agent工具链。一场围绕AI Agent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
据业内人士预测,AI Agent的应用市场将达到数百亿美元规模。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也称,AI产业的下一个大阶段已经拉开序幕,AI Agent的崛起正在重塑AI产业链。从训练端到推理端,AI算力产业链也将迎来新的周期。
AI Agent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它被视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载体。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AI Agent在大模型落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更是直言,Agent是他们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多位AI领域的知名专家也表示,AI Agent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际上,AI Agent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据财富500强公司的数据显示,近70%的员工已经开始使用Microsoft 365 Copilot中的Agents来处理大量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也将Agentic AI列为2025年十大技术趋势之一,并预测到2028年,至少有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Agentic AI自主完成。
看到这一趋势后,各大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 Agent。微软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级AI Agent生态系统——Copilot Studio平台,已有超过十万家企业使用该平台创建或编辑AI Agent。谷歌也推出了商用AI Agent市场,提供从开发、部署到应用的一站式商用生态。OpenAI则计划发布名为“Operator”的AI Agent工具,能够在用户的指示下自主完成任务。
在国内市场上,运营商也积极推进AI Agent的应用落地。中国电信推出了星辰智能体平台,通过自主规划和工作流两大模式解决大模型落地痛点。以“会展助手”智能体为例,开发者可以自定义角色指令,一分钟即可完成搭建,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中国移动也推出了三大通信AI智能体,包括消息智能体、通话智能体和云OS智能体,这些智能体服务将在未来生活的多个场景中得到综合应用。
尽管AI Agent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不少领域的专业AI Agent尚不够成熟,输出不精确、性能差强人意等问题困扰其落地。因此,短期内商业化最成功的AI Agent,不一定是看起来最“Agentic化”的产品,而是能够平衡性能、可靠性和用户信任的产品。
对于用户来说,AI Agent的使用也存在一些疑虑。例如,用户不清楚Agent是如何使用他们提供的数据。根据LangChain报告显示,人们希望将耗时任务交给AI Agent,充当“知识过滤器”和“生产力加速器”,但同时也希望AI Agent能够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未来,AI Agent将从单一智能体发展到“群体协作”模式。例如,清华面壁智能的开源项目ChatDev,就展示了多个Agent扮演不同角色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随着大模型对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2025年将开始出现更为综合性的多模态交互。AI将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协同,实现更强的交互性和更高的交互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