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明素养大讨论:德育与管理,谁应先行?】
近日,某高校校园内一系列不文明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自行车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到寝室卫生值日时的敷衍了事,再到高空抛物致人受伤以及网络空间中的言语暴力,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更反映出部分学生文明素养的缺失。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公共论坛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讨论中,两种主要观点针锋相对:一方认为,文明素养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道德素养,因此,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应德育先行;另一方则主张,规矩的严格性与制度的落实程度才是关键,管理先行才是提升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支持德育先行的一方强调,道德教育是塑造个体品格、引导行为规范的基石。他们指出,通过长期、持续的道德教育,可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自觉树立起文明意识,并践行文明行为。正如春雨润物无声,德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文明素养。他们还以历史为例,如汉朝推崇儒家经典、注重道德教化,最终实现了社会的有序与文明。
然而,支持管理先行的一方则针锋相对地提出,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认为,只有制定明确、细致的规章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才能通过外在的强制约束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他们列举了交通秩序井然的城市和环境卫生管理严格的社区作为例证,说明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人们会自觉遵守规则,进而提升文明素养。他们还指出,对于某些道德缺失、对德育置若罔闻的学生,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苍白无力,必须依靠制度进行有力约束。
在这场辩论中,双方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支持德育先行的一方坚持认为,德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管理只是外在的约束手段;而支持管理先行的一方则反驳道,管理为德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撑,没有严格的管理,德育将难以落地生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双方立场不同,但他们都承认德育与管理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在论述过程中,他们各自强调了德育或管理的首要地位,并简要阐述了另一方的辅助作用。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使得这场辩论更加深入、全面。
此次讨论不仅引发了校园内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如何平衡德育与管理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中的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无论是德育先行还是管理先行,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