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寻找真相与信任?

2025-02-09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探讨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时,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真相往往在事件初期就被掩盖,公众更多地陷入意见交锋的漩涡中。经过多轮话语博弈,真相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后真相已成为当代互联网社会中一个普遍接受的话语框架,引发对传统媒体困局及其突围路径的深思。

牛津词典将“后真相”列为2016年年度词汇,并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相较于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这个时代,事件或事实本身的重要性被边缘化,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情绪和意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指出,传统媒体所追求的事实和真实已失去意义,业界已迈入强调情绪和意见的后真相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后真相并不意味着真相的缺失,而是真相的揭示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公众对真相的追求态度趋于平淡,而情绪化的观点则更容易被接受。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去中心化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理念,使得社交媒体在时效性上超越传统媒体,人们开始主动探索真相和事件背后的原因。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算法机制精准推送信息,将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社群。这种信息茧房现象导致人们在海量信息中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逐渐陷入观念内卷,难以接受其他观点,使得真相的传播更加困难。

传统媒体在物理空间领域通过报道和权威解读弥补受众的“不在场”,但新闻反转和虚假新闻频发导致公众对传统媒体信任度下降。情绪化的谣言和假新闻通过骇人听闻的标题吸引流量,浅层次的碎片阅读为情绪化观点提供了空间,使得理智的声音难以在真相之前占据上风。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易被低质量内容充斥,真相往往被快速、简易且鱼龙混杂的流程所抛弃。新闻反转和情绪狂潮不断侵蚀公众对新闻传播主体和社会秩序的信任。传统媒体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专业建议和疏导,填补后真相时代理智缺位的空白。

受众触网率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互联网环境复杂多样,情绪容易被煽动利用。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甄别和批判能力。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流量,而应建立自我审查机制,配合相关部门清理违规内容。

在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受众和社交媒体需共同努力,以理性和专业应对信息传播的挑战,重建公众对新闻传播和社会秩序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