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探讨现代人工智能算法及其社会影响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指出,现代人工智能算法与9世纪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提出的“算法”概念有所不同,它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程序为核心,能够高效解决从路线优化到伴侣寻找等现实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人的决策成本。然而,这种便利的背后隐藏着昂贵的代价。
文章提到,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全面记录,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数据逐渐成为算法的核心,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控制权。这一变化引发了关于数据控制权的激烈讨论。在传统理论中,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天然属于个人,但在算法时代,这一现实基础正在瓦解,个人数据逐渐由个人控制转向社会控制。
文章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个人对数据的控制变得难以实现。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个人数据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互联网企业和各类平台机构掌握着用户的行为痕迹,并能轻易关联到个人。个人在知识层面和资本层面都无法对抗这些机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如何被使用。同时,拒绝信息系统的个人将面临“被遗弃”的境地,无法获得现代生活必要的信息保障。
文章还强调了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尽管个人数据具有隐私性,但其公共性和共享性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资源。因此,仅仅赋予个人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是狭隘的,这会导致数据失控,呈现出不断去隐私化的趋势。个人数据的社会控制论不仅符合资本的逻辑,也契合社会治理的策略,使得个人数据的商品化和收集合法化成为可能。
文章最后指出,个人信息在算法的控制下变得透明,个体时刻处于信息与行为的敞开状态,缺乏节制和边界。这种“透明社会”对个人具有强迫性和控制力,包含暴力元素,可能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焦虑和倦怠。文章认为,身处公私边界消失、零隐私的环境中,人类将长期面临精神层面的挑战。
与此同时,一篇由孙犁撰写的散文《黄鹂》也引起了文学爱好者的共鸣。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不同时期与黄鹂的邂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在阜平县山村和青岛养病期间,作者分别见到了黄鹂,并对其美丽和灵动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青岛期间,作者目睹了朋友试图射杀黄鹂的情景,这引发了他对美的怜惜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文章还提到,黄鹂之美的呈现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春天的江南,作者终于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认为这是自由环境释放了黄鹂的天性。文章通过黄鹂的故事,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另外,一篇关于古代军事战略的文言文也引起了历史爱好者的关注。文章讲述了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叛时,宣帝司马懿如何巧妙运用军事策略,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司马懿通过部署兵力、迷惑敌军、利用天气等手段,成功击败了敌军,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
文章还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相关理论,强调了掌握作战主动权、避实击虚、因势而变等原则的重要性。司马懿在实战中成功运用了这些理论,展示了古代军事战略与现代人工智能算法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即都需要对复杂环境进行精准分析和灵活应对。
一首宋代诗人周密创作的《闻鹊喜·吴山观涛》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诗歌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歌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观涛过程完整,镜头切换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这些文章和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自然美、军事战略和文化传承等话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生活、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