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中小学教师筹备家访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尽管新学期尚未到来,但一些班主任已着手规划家访事宜,却遭遇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婉拒。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拒”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家住上海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表示,春节前就收到了班主任希望节后家访的通知,但她以“不方便”为由婉拒,并提出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然而,班主任并未放弃,连续发送了几条微信希望确定家访时间。朱女士认为,家访这一传统方式可能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她担心家访会暴露家庭隐私,影响教育公平。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家访这一传统沟通方式正面临挑战。一方面,家访有时流于形式,未能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私人空间,入户访问让不少家长感到不适。有家长坦言,为了接待老师家访,家庭会刻意准备,甚至让部分家庭成员回避,这不利于展现真实的家庭情况。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5%的家长表示不喜欢入户家访。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指出,家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通讯发达,很多问题通过电话、微信就能解决。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也让家访的边界感问题备受争议。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是私人空间,不希望将真实情况展示给外人。
然而,校方对此持不同看法。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虽然现在不再强制要求入户家访,但家访的地点可以灵活选择,如学校、咖啡馆等公共场所。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但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
针对家访形式的争议,有网友表达了担忧,认为入户家访可能导致孩子被区别对待。但也有网友表示支持家访,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家校联系,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解决这一争议,家校之间正在探索更多沟通方式,如“反向家访”、线上视频电话等。
家访作为传统教育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尊重家长意愿、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加强家校沟通,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