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3A游戏巨作《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一股向海外玩家普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热潮悄然兴起。众多中国游戏爱好者自发创作图片、撰写文章、制作视频,以多样化的形式向国际社会介绍这部文学瑰宝,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异彩。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文化建设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被视为一条可行之道。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犹如源代码与编译器的关系,通过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助力下,原本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交互小游戏,利用“虚拟场景+屏幕融合”技术,模拟百兽之声,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甲骨文的构造原理。同样,云上龙门、云游敦煌等小程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能穿越时空,沉浸式游览石窟艺术宝库,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也提升了其竞争力。近年来,“新中式”服装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曹县汉服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国潮”文创产品同样火爆,如凤冠冰箱贴等创意商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科技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便是明证。该片运用现代动画技术讲述传统神话故事,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依托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世界更好地读懂古老而又现代的中国。
然而,在科技赋能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守文化本真,避免过度商业化或扭曲历史。考古专家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还原文物残片,展现了其原始风貌;影视剧对孙悟空、哪吒等经典角色的改编,虽然形式各异,但始终传承着刚健有为、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这些实践表明,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应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建设中的保护作用、支撑作用和驱动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奔腾不息、永葆生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