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达到了历史巅峰,与皇室共享江山。然而,元朝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蒙古帝国以武力征服天下,对文化持漠视态度,实施严格的种族等级制度,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这一制度下,传统汉人士大夫一落千丈,失去了新朝的尊重,心怀故国,纷纷选择归隐。
文人归隐,精神寄托于山水与书画之中。元朝虽短,却涌现了四百余位有名有姓的画家,画风之盛前所未有。然而,元初画家多受赵孟頫复古风气影响,临古成风。直至黄公望的出现,才为元朝山水画开创了新的篇章。
黄公望,本名陆坚,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他早年深受儒家影响,希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在元朝的种族等级制度下,他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历经坎坷,直至年近五十,他才放下前事,转而寄情于山水与绘画。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游历江湖,融通三教,以广博学识为他人占卜为生。同时,他遍访江南山水名胜,潜心学习绘画艺术。他吸收赵孟頫“以书入画”的特点,但又不完全遵循复古之路,而是直追北宋初年浑厚苍朴的气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以水墨山水为底,施以淡彩,呈现出透澈明快、清新淡雅的气韵。黄公望将这种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中一派疏淡空灵之风。随着画名日盛,他得以安顿生活,更专注于精神上的追求,最终入道门,取道号为大痴。
入道后的黄公望,心境愈发平和,画艺也突飞猛进。他摒弃浮名,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之中,常常废寝忘食,在山中流连终日。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局部
黄公望晚年定居富春江畔,与全真教知交师弟无用相伴。他决意以富春沿岸江景为题,将自己毕生经历和对艺术的领悟都融入其中,绘就一幅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历时三年才完成,总长近7米,全景展示了富春江两岸的风光无限。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富春山居图》以简约灵动的线条、苍劲有力的勾皴和浑然天成的笔墨,展现了一派平淡天真的气韵。此后历代皆将此画奉为国宝,后人更尊其为画中之《兰亭》。然而,这幅画历经坎坷,曾被烧成两截,前半段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博物馆;后半段名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之前半段《剩山图》 现藏浙江博物馆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之后半段《无用师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直至2011年,在两岸各方的努力下,《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故宫实现了“山水合璧”。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秀色全景,历经600余年,终得团圆。回望黄公望的一生,他以布衣孤儿之身,历经坎坷,终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情可叹,其迹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