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以“独处挑战”、“自律挑战”及“不使用手机挑战”为名的活动在社交平台上风靡一时,这些活动承诺随着挑战天数和难度的提升,参与者将有机会赢得愈发丰厚的奖金。然而,尽管广告铺天盖地,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反而因活动规则严苛导致的大量报名费纠纷频现。
这些挑战活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网红博主自行发起的慢直播,通过记录封闭生活吸引观众打赏;二是倡导短暂脱离电子设备的公益活动,如“8小时无手机挑战”;三是通过收取高额报名费,吸引挑战者争夺巨额奖金的商业活动。
以一家位于黑龙江的组织为例,其推出的“自律封闭挑战”活动要求参与者缴纳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报名费,挑战时长从5天至25天不等。据其工作人员提供的海报显示,完成18天挑战的最高奖金可达30万元,并退还报名费。为增强可信度,该机构展示了包括“中央媒体主持人”推介视频在内的多种“资质”证明。
然而,报名者在签署的合同中却需接受极为详细的挑战规则,包括不得遮挡手机镜头、每日至少运动一小时等,并需签署“安全免责协议书”,其中不乏对挑战失败者的严厉条款。一旦挑战失败,不仅奖金无望,报名费也概不退还。
多起挑战失败案例显示,挑战者往往因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被判失败,如手放在大腿上被视为触碰隐私部位、整理床铺时短暂遮挡面部等。这些苛刻规则让挑战者深感不公,部分挑战者甚至选择将活动方告上法庭。
北京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这些挑战活动中的部分规则涉嫌霸王条款,侵犯个人隐私,且由于规则解释权归活动方所有,缺乏第三方监督,参与者处于极不利地位。律师呼吁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加强对此类活动的监管,防止其成为牟利工具。
随着此类活动的乱象不断被曝光,公众开始质疑其本质。高昂的报名费与近乎不可能的挑战规则相结合,被网友戏称为“割韭菜”。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也指出,此类活动含有“赌”的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应给予否定性评价。
未来,如何有效监管此类活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