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古荡街道,近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朋友——机器狗,它与当地的老人亲密互动,成为社区中的一大亮点。
这只机器狗的出现,不仅为居民们带来了欢乐,也引发了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的一次头脑风暴:AI设备,尤其是机器狗,能否在导盲助残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在探讨中,一个现实问题被提及:导盲犬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视障者的需求。据了解,中国目前约有1700万视力残疾人,但导盲犬的数量仅有几百只,供需严重失衡。导盲犬的培育成本高昂,一只导盲犬的培育费用大约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且选育过程严格,训练周期长,面临诸多挑战。
相比之下,机器狗似乎具有不少优势。杭州城市大脑浙里办App“浙里康养”项目架构师洪世杰指出,机器狗可以量产,无需担心遗传病、长期喂养训练等问题,且稳定性、可控性、可及性和社会兼容性较好。通过加载红外或热成像技术,机器狗甚至能在夜间或雾霾中导航。
然而,尽管机器狗具有诸多潜力,但要成为导盲犬的替代品,仍存在不少挑战。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会长方舟表示,机器狗的“准入”受到限制,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宠物禁令可能同样适用于机器狗。机器狗的实时响应功能仍需优化,电池续航和智能导航技术也有待提升。
方舟还提到,即使仅从导盲功能出发,机器狗也并非唯一选项。智能眼镜、智慧手杖等可穿戴式设备在便携性和易用性上可能更胜一筹,更易帮助视障者融入社会。未来AI移动端辅助设备的发展趋势将是融合多传感器,构建高精度地图,实现更广泛的辅助功能。
尽管存在挑战,但方舟对AI助老助残的前景充满期待。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便携式AI移动端设备将能够加载更多功能,如语音助手、医疗监测等,让老弱病残群体也能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
在探索AI助残的道路上,机器狗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项。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狗有望成为视障者生活中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