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华东师大试行研究生组会新规,导师缺席三分之一或遭问责

2025-02-25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华东师范大学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的试行办法,此举在研究生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该办法要求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实行每周组会制度,并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常规流程。

按照新规定,如果导师每学期缺席组会达到或超过三分之一,将按照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进行问责;而研究生若无故不参加组会,将按旷课处理。学校方面表示,此举旨在加快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确保导师对研究生的有效指导,同时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尽管每周组会对于许多研究生而言已是常态,但将其正式纳入管理办法还是让一些师生感到意外。一位教师坦言,自己的一名研究生从入学至今仅见过几次面,学生从不主动汇报进度。这一现状或许正是学校出台新规定的背景之一。

然而,对于这一新规定,学生们的反应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些工科学生表示,他们的专业组会原本就十分频繁,一周一次的组会反而像是减轻了负担。相比之下,文科学生则纷纷抱怨,由于文科研究需要长时间搜集资料和产出成果,一周一次的组会让他们难以应对。

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组会产生抵触情绪呢?从学生们的反馈来看,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研究生阶段时间紧张,既要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又要兼顾实习、兼职或求职需求,频繁召开组会增加了时间压力;二是部分组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交流,让学生失去兴趣;三是学生在汇报科研进展时担心被导师批评,或是看到同学进展顺利而产生落差感,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事实上,导师们对于频繁召开组会也感到头疼。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在组会上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然而,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或参与度低,组会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让导师觉得浪费时间。为了应对繁重的科研任务,许多导师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状况。

那么,如何平衡组会的频率和质量呢?华东师范大学在新规中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例如,可以将学科或业界的前沿热点、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学术技能与规范等内容纳入组会讨论范围,并通过领讲围读、案例研讨或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组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组会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德华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组会不仅是研究组成员之间交流科研进展和成果的平台,更是导师传授培养理念、讲述学术规范、传承研究组文化的契机。因此,组会的气氛应该温馨和睦,成为研究生心理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时刻。同时,他还建议将组内管理相关的事宜也纳入组会讨论范围,以提高组会的效率和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试行办法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有助于加快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构建,还能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然而,如何切实提升组会的质量和效果,让导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