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政策,明确要求高中实行正常双休制度,严禁在休息日组织集体补课。然而,一些地方学校却以“学生自愿到校自学、教师自愿提供辅导”等名义,变相违反规定,试图钻政策空子。
教育专家王珏老师对这一政策表示坚决支持。他回忆起七八年前在山东与中小学交流时,了解到当地高中寄宿生从高一开始便是一个月休半天,而山西某些地区更是每两周才休半天。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在多个省份普遍存在,引发了广泛讨论。
王珏老师指出,尽管人们常以“山河四省卷”来形容这种现象,但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是否能真正提高成绩?从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王珏老师在其2023年的文章中大胆预测,对于当前学校的课程安排,如果每天能多睡一小时、多增加一小时活动、减少两小时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更好。他强调,单纯增加学习时间并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大脑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时长共同决定了学习成效。
王珏老师进一步解释,随着大脑的持续运转,谷氨酸堆积会导致思考效率大幅下降,必须通过休息来清除谷氨酸,恢复大脑运转效率。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血清素分泌不足,影响大脑运转状态,降低学习效率。当大脑感到疲惫时,学生会本能地回避深度思考,只想快速完成作业,导致思维质量下降。
为了直观说明这一问题,王珏老师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算式:12小时学习乘以60%的工作效率再乘以50%的思维质量,等于3.6小时的高效学习与思考。相比之下,10小时学习乘以80%的工作效率再乘以80%的思维质量,则等于6.4小时的高效学习与思考。他强调,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大脑的高运转效率和深度思考能力。
王珏老师还指出,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海马体的晚间“记忆转移”,导致白天学习的内容无法进入长时记忆。睡眠是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在考虑到海马体知识转移效率后,学习效率的差异会更加显著。
长期的高负荷学习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严峻挑战,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厌学、逃避学习等问题。王珏老师表示,他曾通过公式向孩子解释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在感到疲惫时立即休息,恢复状态后再继续学习。
随着中考、高考题目的日益灵活,传统的刷题和背套路方式已经难以应对。王珏老师指出,即使学生通过长时间学习考上了好大学,也可能因为长期的厌学情绪而在大学期间失去学习热情。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针对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双休日在家无人管教的问题,王珏老师认为,家长的诉求可以理解,但学校和教师不应成为损害学生健康的帮凶。他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辅导和学习计划,但前提是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王珏老师呼吁校长和老师们,与其压榨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如从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指导学生科学学习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考质量。他强调,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道。
最后,王珏老师引用了人大附中前语文教研组长申怡老师的话作为结尾。申怡老师表示,人大附中在高三最后一学期之前,完全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不去应试。这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之本、高效教学和对学生真正负责任的深入思考。
王珏老师认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他的《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一书揭示了其中的底层逻辑,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方法,相信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