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任正非如何直面华为“中年危机”?问题意识引领华为持续成长!

2025-03-03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商海浮沉中,创业与守业的双重挑战如同攀登高峰与守护领地,其难度不言而喻。任正非,一位43岁才踏上创业征途的企业家,以华为公司创始人身份闻名于世。1987年,华为诞生于简陋的民房内,无背景、无资本、无技术,仅凭代理小交换机起步。彼时,恐怕无人能预见,这家看似“个体户”的小公司,日后会成长为拥有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二十万员工,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领域的领头羊。

步入不惑之年开启创业之路,如今的华为亦步入了“中年”阶段。按照自然规律,无论是人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衰老的考验。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体,同样难以逃脱熵增的宿命。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寿命”超过30年的寥寥无几,与华为同时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平均寿命仅为3.7年,大型企业也不过7-9年,存活超过10年的民营企业不足3%,超过30年的更是凤毛麟角,占比或不足0.1%。在高科技领域,人们耳熟能详的,除了华为,便是联想。

面对“中年危机”,华为的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任正非的问题意识之强,令人叹服。从终局思维出发,企业如同人生,经历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相较于人生,企业的生存更为艰难,缺乏竞争力便意味着迅速被淘汰。华为已步入近40岁的“中年”阶段,官僚主义、组织臃肿、人才流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开放性亦不如往昔。这些问题,是大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华为蓝军部门也曾提出尖锐批评。

一位曾在摩托罗拉担任高管后加入华为(现已离职)的人士,历经摩托罗拉官僚体制的折磨后,又在华为感受到了同样的困境。他悲观地表示,在大公司,似乎只能通过摔跤来学习,只有摔了跟头、痛了,才能有所改变。这体现了华为自我批判的企业文化,但面对严峻的“大公司病”,还需更有力的行动。这,便要从任正非的问题意识说起。

缺乏问题意识,便无从谈起战略。企业长期生存,首要条件便是问题意识,唯有洞察问题,方能未雨绸缪,制定战略。若一切安好,何谈战略远见?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若公司销售额、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该如何应对?他警告员工,太平日子过久了,升官的人多了,或许就是灾难的预兆。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中启航,他坚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华为创办初期便取得了显著成就,规模、营收、名气、市场地位均属上乘,难免有人沉迷于成功的喜悦。此时,任正非便强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规律,希望华为上下都能保持危机意识。他坦言,自己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唯有危机感才能支撑华为存活至今。他坚信,失败终将到来,唯有做好准备,方能应对。

冰山之下,隐藏着更为重要的真相。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源于同一根源。因此,我们必须敬畏因果,居安思危,不被鲜花和掌声所迷惑,洞察冰山下的危机。华为从过去二十多年的成功与挫折中总结经验,识别支撑长期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关键要素,以及可能导致失败的潜在风险。对华为而言,成功是负资产,过去的成功与未来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可能成为失败的诱因。

许多人和企业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他们不清楚成功的原因,无论是聪明、能力还是运气,都无法转化为经验和能力。问题一直存在,这样的企业难以拥有未来。任正非善于以他人教训为鉴,既能从自身总结经验,又能从他人那里吸取教训,这才是高手的特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为亦已走过三十年。要想不死,就必须自我改革,激活组织,焕发青春活力。任正非善于从他人教训中汲取智慧,贝尔法斯特、匹兹堡、底特律等曾经的工业中心,如今已风光不再。危机往往悄无声息地到来,因此,制定战略并非万事大吉,外部因素难以掌控,唯有掌控自己,通过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在顺境中,我们需时刻警惕逆境的到来,改变自己,方有希望。战略并非未来的规划,而是当下正确的行动。不愿积极改变的人和企业,终将面临不如意的现实。

学习任正非,便是学习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学习华为,便是学习它“没有成功,只有成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