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并购风暴正在多个行业中掀起波澜,其中零售与消费行业尤为引人注目。
新年伊始,大润发迎来了新的东家。德弘资本在2月28日正式完成了对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收购交割,以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获得了78.7%的股权,掌控了这家昔日的“大卖场之王”。这一交易不仅标志着阿里彻底退出大润发,更预示着零售行业正步入新一轮的资本重组周期。
回顾过去一年,零售行业的并购交易层出不穷。早在2024年,这股并购浪潮就已初现端倪。同年12月,雅戈尔集团斥资74亿元收购了银泰百货100%的股权,结束了阿里巴巴对银泰的控股。同年9月,名创优品则以6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永辉超市的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京东则全面撤退。这些并购事件不仅重塑了零售行业的格局,更揭示了行业内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为何这些并购会密集发生?从本质上看,这背后折射出零售行业正步入一个拐点,传统模式逐渐失效,行业急需资本推动重塑。数据显示,电商渠道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而线下零售则呈现出重新崛起的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线下渠道销售额增长了1.8%,跑赢了整体市场。折扣店、仓储会员店等新型线下业态更是逆势增长,成为零售市场的新希望。然而,传统超市和百货的盈利能力却持续恶化,高鑫零售在阿里控股的几年间,年营收从1013亿元下滑至725.67亿元,利润大幅缩水。
面对这一形势,阿里选择战略调整,逐步退出实体零售,聚焦核心业务。从苏宁易购到银泰百货,再到大润发,阿里陆续出售线下零售资产,以换取更多资金投入高科技、云计算、AI等核心领域。与此同时,折扣店、会员店等新型业态正在抢占市场份额,胖东来的模式成为各大商超学习的对象,永辉、步步高等企业纷纷试水“胖东来式”调改。山姆、Costco的持续增长也验证了线下零售的新机会。
从买卖双方来看,资本的诉求各不相同。卖方如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发现零售业并非单纯的数字化问题,而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流量玩法无法简单移植到实体零售,线下零售需要长期深耕。因此,阿里选择止损,退出非核心业务。而买方如名创优品、雅戈尔、德弘资本等,则看中了零售行业的潜力。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意在布局折扣零售模式;雅戈尔收购银泰百货,则是看好高端百货的品牌价值和线下购物体验的独特性;德弘资本接手大润发,则是基于资本运作的逻辑,期望在未来通过业态调整提高估值后再出售或上市。
全球并购市场也将在2025年迎来复苏。贝恩公司和普华永道的报告均指出,2025年全球并购交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在零售、消费品、科技、能源等行业。并购交易将成为企业优化资产、重塑增长曲线的主要方式。中国并购市场同样进入“黄金时代”,新一轮宽松周期开启、IPO节奏放缓、国内产业投资与并购需求强烈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并购市场的繁荣。
在这一背景下,零售企业的股权更替成为必然。旧模式被淘汰,新资本入场,带来新的增长逻辑。例如,雀巢被传将全资收购徐福记,星巴克中国也在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或出售股权。这些交易背后,都透露出资本对零售行业的看好和布局。而零售与消费行业,显然正站在这场资本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