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全国两会的脚步日益临近,科技界的焦点人物——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精心筹备了五项建议案,以备在会上发声。
其中,雷军尤为关注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进程。他指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迈进,智能驾驶技术(涵盖从L1到L4的各个级别)已成为汽车工业竞争的制高点。欧美国家已先行一步,在推动自动驾驶量产与法律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我国虽在L3级自动驾驶上开展了上路通行试点,L4级示范应用也在稳步前行,但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条件虽已初备,却仍面临多重挑战。
雷军强调,我国在自动驾驶测试试点的时空范围开放力度不足,量产时间表不明确,导致企业难以制定长远的产品规划与市场推广策略。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的缺失、公众安全意识不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均成为制约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雷军提出了三大具体建议:一是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全国性测试验证,争取在2025年前建立起跨区域、跨省份的便捷互认机制,为自动驾驶汽车在全国范围内的上路通行提供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二是推动设立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专属保险,并加强安全使用的公众宣传;三是加快制定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合法上路身份。
小米集团跨界造车三年,其首款汽车小米SU7于2024年3月28日正式上市,并在短短九个月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锁单量达到24.8万辆,交付量超过13.5万辆,迅速在汽车界崭露头角。
在自动驾驶技术专利领域,小米汽车的追赶势头同样强劲。根据最新的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专利申请人排名,小米汽车在短短三年内便跃升至第六位,显示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兴趣和强劲实力。
目前,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呈现出多样化的技术布局。传统车企采取“渐进式”发展路线,从辅助驾驶入手,逐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而互联网企业则选择“跨越式”发展,直接瞄准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如“蔚小理”等也积极投入L3级别的自动驾驶研发,科技公司如百度、华为等则致力于引领自动驾驶技术的变革。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DeepSeek等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自动驾驶大模型的算力和算法门槛,打破了技术垄断,将对中国自动驾驶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他认为,全面自动驾驶的实现仍需时日,需先通过智能辅助驾驶让客户适应并搜集数据,未来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需转型至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模式。
欧阳明高还表示,当前仍处于新能源汽车的1.0时代,即电动汽车时代,而2.0时代将是智能化电动汽车,3.0时代则是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真正的3.0时代可能需要到2035年才能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