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的名字如雷贯耳,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才华横溢,许多作品至今仍然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李白在书法领域同样有着不俗的造诣。
李白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目前已知的唯一传世真迹是《上阳台帖》。这幅作品以草书书写,展现了李白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的书法风格。帖中内容概括了王屋山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对司马承祯作品的赞美之情,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除了李白的书法,这幅《上阳台帖》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题跋和印鉴。宋徽宗用瘦金体题写了“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乾隆皇帝也亲笔题写了“青莲逸翰”四字。元代张晏、赵孟坚、贾似道,以及清代的梁清标、安岐等人,都在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些题跋和印鉴不仅丰富了帖子的历史内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书法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关于这幅《上阳台帖》的流传过程,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在陶器大家郭葆昌家中偶然见到了这幅作品,并一眼认定其为真迹。尽管当时局势动荡,张伯驹仍然决定不惜重金将其购得。然而,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他未能如期支付全部款项。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和诱逼,张伯驹始终坚守底线,拒不交出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怀着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决定将自己珍藏的众多文物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李白的《上阳台帖》。如今,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被妥善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成为无数游客和学者竞相观赏的瑰宝。张伯驹先生的这一善举,不仅彰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