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界新星闪耀:Manus智能体引爆讨论热潮
近期,一款名为Manus的AI智能体产品横空出世,迅速成为业界的焦点。在短短24小时内,这款尚处于内测阶段的产品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由于Manus仅以邀请码形式开放使用,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迅速形成。在二手电商平台上,Manus的邀请码甚至被炒到了数万元的高价,足见其火爆程度。
围绕Manus的舆论迅速分化为三派:一派对其推崇备至,认为它代表了AI领域的重大突破;另一派则持质疑态度,对其真实能力和价值表示怀疑;还有一派则强调应客观理智看待这一新兴产品。
为何Manus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原因在于,它被众多报道誉为“AI Agent产品的里程碑时刻”,甚至被比作瞥见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这些高度评价无疑为Manus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话题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火,Manus AI团队的产品负责人张涛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过去的十几个小时对团队来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冒险。他们原本只是将这次发布视为产品探索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分享,未曾料到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波澜。
那么,Manus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呢?它将自己定位为“通用AI Agent”,不同于传统针对单个任务、具有严格规则和流程的Agent,Manus是一个多模型、多智能体产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复杂的通用任务进行多步骤拆解并执行。用户只需提出“一句话任务”,一段时间后便能得到一个高质量的成品交付。
在Manus的产品视频中,演示了三类任务:简历筛选、房产调研和股票分析。这些任务展示了Manus强大的处理能力和灵活性。它能够自动解压文件、浏览简历并记录重要信息;能够拆解用户需求、推进信息搜索并编写程序核对预算;还能够准确获取专业数据、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并在线部署网站。这些功能无不让人惊叹于其强大的智能和实用性。
然而,关于Manus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套壳”产品,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能力。但据参加过沟通会的行业人士透露,Manus并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套壳”产品,其模型能力来自Anthropic的Claude。Manus的技术架构可能还包含专用RL小模型和自研工具包生态等部分。
尽管存在争议,但Manus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却令人印象深刻。许多获得邀请码的用户尝试了比演示视频更复杂有趣的任务,如编写谷歌CEO模拟器、整理发票并填写报销单、制作国家编年史等。这些任务无一例外都取得了成功,并且成品大都令人惊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器稳定性、用户权限请求接管以及审美水平等。
在GAIA基准测试的评分上,Manus已经超过了OpenAI的DeepResearch成为第一。这一成绩无疑为Manus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和信心。
随着Manus的爆火,其背后的团队也逐渐浮出水面。代表Manus对外的主要是产品负责人张涛和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张涛曾在字节跳动和光年之外担任要职,拥有丰富的产品经验;季逸超则是前Magitech Labs创始人,开发的iOS浏览器“猛犸”曾获大奖。创始团队还包括曾经创办过夜莺科技的肖弘等人。
Manus之所以能在众多AI产品中脱颖而出,除了其强大的功能和实用性外,还得益于其团队的产品理念和工程能力。他们认为应该给予AI更多自主权以决定如何使用工具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让其恪守规则和程序。这一理念在Manus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Manus的成功并非没有挑战。在商业模式上,如何平衡成本和服务质量成为了一个难题。目前2美元单次任务的成本对于许多用户来说可能过高,但为了保证质量和服务稳定,Manus需要在规模化后尝试付费模式。在用户体验上,Manus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