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董明珠再次成为舆论的风暴眼。
这位格力电器的掌舵人不仅将公司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还公开表示即使已71岁也无意退休。然而,更名后的格力股票却遭遇全线下跌,部分市场观点认为,董明珠的个人IP可能正在稀释格力的品牌价值。一时间,关于她是勤勉尽责的女企业家,还是陷入个人主义的“独裁者”的讨论甚嚣尘上。
回顾董明珠的职业生涯,她从36岁的单亲妈妈,到如今71岁的格力掌舵人,用35年的时间将格力的营收从1亿提升至2000亿量级,使格力从小品牌一跃成为行业巨头之一。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不过是数字而已。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董明珠似乎与年轻时的她有所不同。年轻时的董明珠,敢闯敢拼,无所畏惧。30岁前,她生活无忧,学业有成,毕业后进入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美满。但丈夫的离世打破了这一切,她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儿子和偿还债务的重任。
1990年,董明珠带着儿子托付给母亲,南下珠海,加入了当时的格力(原名海利),从事销售工作。初入职场,她就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追讨42万的烂账。这笔账相当于当时海利在安徽一年销售额的一半。经过40天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成功追回欠款,并悟出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尊严不是靠赊销换来的,而是靠“先款后货”的铁律。
此后,董明珠在格力扎根奋进,屡创佳绩。1994年,空调行业价格战爆发,格力面临空前危机,董明珠临危受命,坚持不降价,最终凭借过硬的质量,使格力产品全部卖空,一战成名。1996年,她又以创新的模式带领格力在价格战中实现逆增长,年销售额首次超越行业老大春兰。
2004年,是格力和董明珠的命运转折点。当时,格力面临被美企9亿收购的困境,董明珠挺身而出,带着营收数据和案例连夜赶往省城,成功阻止了交易。十年后,格力以1400亿营收冲进世界500强。
然而,近年来,格力却遭遇市场地位的严峻挑战。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营收同比下滑5.34%,空调主业市占率被美的反超。与此同时,董明珠的个人形象也从“铁娘子”转变为“刚愎自用”。
事实上,将格力的下滑完全归咎于董明珠是不客观的。格力的下滑趋势从2015年就已显现,当时空调市场零售额下滑3.1%。为了应对挑战,格力尝试了多元化转型,包括制造手机、进军新能源汽车等,但都以失败告终。近年来推出的“玫瑰空调”“格力美容仪”等产品,也因设计款式被吐槽。
董明珠甚至亲自研究芯片,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格力的转型几乎每一步都踩上了雷区,导致格力始终未能摆脱对空调业务的依赖。格力的渠道模式也在电商时代备受限制,长期与经销商形成的利益捆绑模式限制了格力对渠道末端的控制力。
尽管如此,董明珠仍试图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突破困境。2020年,她13场直播创下了476亿元的销售额,但这一模式却因低价策略触怒了线下经销商,导致部分经销商转投美的。
如今,董明珠启动“董明珠健康家”品牌革命,看似是个人崇拜的极端表现,实则是格力在进退维谷中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一变革旨在利用董明珠的流量突破市场认知,同时升级终端体验,打破“格力=空调”的认知障碍。
然而,董明珠作为从销售实干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必然有其局限性。比如她对工作和员工的关系,总是习惯用旧眼光来平衡;比如她71岁仍每天工作16小时,坚持表示如果现在退休,格力品牌就没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格力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董明珠该如何掌舵格力,才能打个翻身仗呢?或许,效仿美的培养职业经理人是一个可行的方向。美的通过去家族化,实现了管理层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从而实现了营收的持续增长和品牌的不断升级。格力或许也应该注入新鲜血液,盘活新的模式,以实现从传统行业向新兴电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