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科技人文并蒂花开,共育新时代优秀人才

2025-03-09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在探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时,一个不可忽视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被视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关键。

全国两会期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多活力。这一提议不仅响应了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也契合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常被比喻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技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启迪,为生产力的飞跃提供动力;而人文教育则更注重人性的完善与道德精神的提升,引导个体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两者间的协同,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更能促使他们在面对科技变革时,保持对人类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即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视为两条平行线,缺乏必要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割裂的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忽视了对人性、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探讨;反之,过分强调人文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则可能使学生陷入空想,难以将人文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创新成果。因此,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成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推动这一协同发展的落地,高校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科技+人文”的复合培养模式深植于心。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自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审视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探索开设如“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科技创新与人文价值”等跨学科课程,将人文社科内容融入理工科课程,同时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科技元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文理知识的交融中提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核心。高校应调整教师招聘策略,积极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等的合作,聘请兼职教师,为协同育人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组建跨学科科研和教研团队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协同意识和素养。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教学改革,高校还应优化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将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教师在科技与人文协同育人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育氛围,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