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的新星Manus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款被标榜为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的产品,自推出以来便饱受争议,其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支持者对Manus赞不绝口,认为它代表了AI技术的新里程碑,堪比“新DeepSeek时刻”,甚至宣称它“炸裂”了传统认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批评者则对Manus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过是饥饿营销和套壳技术的产物,并不值得如此多的赞誉。
尽管外界反应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Manus确实在AI Agent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相较于OpenAI、Anthropic和智谱等此前发布的Agent相关功能,Manus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属性的选配选项,而是一款完整的产品。它拥有独特的四部分界面——浏览器、搜索、编辑器和终端,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拆解并执行复杂的通用任务。
在官方演示视频中,Manus展现出了作为一个真正自主主体的实力。它不仅能够分析简历、制作表格、出具房产研究报告,还能结合预算筛选出最佳选项并分析股票。这一切都是通过其独立思考和系统规划,在虚拟环境中灵活调用各类工具,编写并执行代码、智能浏览网页、操作网页应用来实现的。
业内媒体曾将AI Agent的能力等级分为L1至L4四个等级,而Manus的演示结果几乎达到了L4级别的完全自动化水平。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使用门槛,还让没有编程基础的普通人也能轻松使用AI Coding工具。
尽管Manus的“套壳”策略遭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鄙视,但其创始人肖弘却认为,这可以视为一种整合和优化资源的方式。只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就是一种成功的产品策略。肖弘的这一理念在其此前的创业项目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创立的“蝴蝶效应”公司推出的AI浏览器插件Monica,同样集成了当前主流的大模型,并通过浏览器插件的形式提供功能。
Monica同样因不自研大模型而饱受质疑,但最终却取得了成功。其产品形态从浏览器插件拓展至App和网页端,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利润可观,成为AI Chrome插件产品类别的佼佼者。Manus延续了Monica的产品思路,其“套壳”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技术点——云端部署和浏览器插件,或将对关联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Manus通过调用Chrome浏览器和Open AI接口,便能自主完成财报分析、海报设计等复杂任务。其操作全程依赖云端算力,对本地PC硬件的要求并不高。据试用者反馈,运行Manus的云端方案在图像生成速度上反超本地部署23%,而成本仅为后者的17%。
浏览器作为电脑操作系统的“套壳”,具备跨平台和资源管理能力的特性。这意味着,更多想进入AI赛道的从业者无需卷入本地NPU芯片的算力竞赛;普通用户也无需通过高价更换AIPC设备,便能通过浏览器插件来体验AI服务。这一趋势或将瓦解传统PC厂商通过炒作AIPC概念、试图通过硬件升级提高产品售价的“算力崇拜”叙事。
在AIPC领域,老牌巨头联想首当其冲。联想从2023年开始全力押注AI,提出“AI for All”的愿景,并快速推出了一系列AIPC产品。然而,联想AIPC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上却存在明显短板。其AI服务更像是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只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却很难打造独有的产品优势。
联想AIPC的智能体系依然是“拿来主义”,对开发者或合作伙伴创造力的吸引有限。联想在推出端侧大模型“联想小天”时,也显得颇为仓促,是典型的“先上车、后补票”。
微软在AIPC领域的布局则显得更为清晰和坚定。其推出的专为AI设计的Copilot+PC不仅采用了全新NPU和重新设计的Windows系统,还集成了GPT-4o。这使得Copilot不仅能听到用户的声音,还能看到用户的屏幕,在用户玩游戏时随时给出攻略。苹果智能也采用了相似的理念,将Siri AI化后融入iPhone本身,实现了软硬件一体的效果。
相比之下,联想AIPC更像是一款预装AI工具的高配电脑,在体验上并未与传统电脑拉开明显差距。AIPC高昂的售价也劝退了众多普通用户。联想的困境在于,它试图通过形态、架构及技术创新来持续定义PC产业标准,但微软和Manus等竞争对手的出圈却戳到了其软肋。
微软提出的拷问——AI PC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智能体?以及Manus引发的思考——本地算力决定AI体验的命题还成立吗?都让联想等传统PC厂商陷入了深思。
尽管联想在最新财报中取得了亮眼的数据,但其增长依然随着潮汐式波动。这轮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前PC市场的新一轮更新周期以及AI模型掀起的本地终端AI部署热潮。然而,周期过后,联想或将再次陷入困境。更关键的是,联想AIPC的“灵魂”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被底层系统和芯片厂商所把控。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系统级AI应用将成为未来趋势。操作系统厂商正在将AI能力变成桌面操作系统的基础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丝滑、安全和便捷的体验。这对于联想等传统PC厂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的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并寻找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