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蔓延,引发了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前牛津大学教授项飙与《单读》主编吴琦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根源,并探讨了教育的真谛。
项飙指出,中国式教育往往忽视了学习的乐趣,过分强调“有用”与“无用”的界限,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历史课如何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教育应如画画般自由,答案往往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与西方教育相比,项飙认为,尽管中国学生在咬牙坚持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工作热情和纪律性上却略显不足。他分享了西方学生在垃圾处理、收养政策等领域的创新研究项目,展现了他们勇于探索未知、追求乐趣的精神。
针对年轻人普遍感到“丧”的现象,项飙认为,这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回报的过分强调有关。他提出,真正的乐趣应源自对事物本身的热爱,而非外在的回报。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探索自我、追求内在的乐趣。
项飙还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他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将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事物质工作以谋生,经济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关系。
对于大学教育,项飙强调其应成为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平台。他认为,大学应鼓励学生犯错误、进行疯狂的探索,并允许例外存在。他回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大学教育,指出在和平时期,大学更应成为寻求例外、推动社会创新的摇篮。
最后,项飙对当前国内教育的困境表示担忧。他指出,随着权力和资源的集中,教育逐渐被工具化,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他呼吁教育工作者应坚守原则,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