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脉资讯
财经视野 科技数码 探索发现 教育学习 娱乐红人 时尚秘籍 文化艺术 游戏天地 星座解读 宠物小乖 营养美食 大燕公益 商业快讯

新专业建设:如何融通学科,强化实践,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5-03-20来源:天脉网编辑:瑞雪

近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专业建设如火如荼,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优化专业布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近期宣布的深度专业结构调整,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在华北电力大学,氢能专业的学生们近日参观了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车间,实地感受了氢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一幕,正是学校新专业建设与实践结合的一个缩影。

另一边,在清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课堂上,刘建国教授正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双碳”目标下的光伏发电技术。这一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已达2.1万个,同时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这一增一减之间,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

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跨学科融合成为了一个显著特征。以清华大学的“交叉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通过提炼共性知识,打造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迭代思维。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工管融通”带来的全新视野。

与此同时,新专业的应用范围广泛,对学生的整合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南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大一新生们,在“从代码到实物”的课程中,通过DIY光刻设备等实践项目,锻炼了跨学科整合能力和产业洞察力。这种项目式课程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新专业学生学不深、缺乏整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共性问题。

面对新专业建设带来的挑战,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华北电力大学在开设“储能”新专业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方式,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清华大学秀钟书院则通过向全校延聘教师、开设“超越课堂”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实践经验。

然而,新专业建设仍面临诸多外部问题。如社会认知度低、毕业生就业去向等难题。对此,专家建议,在设立新专业之前应做好深度调研,确保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和终身发展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