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科技界的未来之星还是泡沫幻想?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是否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力量,还是仅仅是一个无法落地的概念?这一话题在全球科技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支持派中,英伟达CEO黄仁勋无疑是最有力的声音之一。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形机器人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幻想,而是正展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在2024年的SIGGRAPH大会上,他预言AI的下一波浪潮将由机器人引领,而人形机器人则是其中最令人激动的方向。同年,他又在CES 2025的演讲中,将自主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三大机器人类型。2025年3月,在GTC 2025上,他再次宣称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学术界同样有人对人形机器人寄予厚望。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认为,人形是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目前,只有人类达到了真正的通用具身智能,因此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最好的通用具身智能体。
产业界也积极响应这一趋势。近年来,小米集团、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机器人领域,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实力稳步增强,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机器变成人并不是未来的方向。他认为,机器在很多方面会比人强,但机器无法变成人,也没有必要变成人。他更倾向于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更像车,能听懂指令并自主行动。
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也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在2024年的北京智源大会上,他表示,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因此他领导的创新工场在短期内并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前景,也从未投资过相关初创公司。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争议,业内分析师认为,这本质上是技术路线与商业逻辑的碰撞。无论形态如何,竞争的核心在于“通用智能+物理交互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但无论如何,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创新都将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