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近日宣布,其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将于本月底正式离职,这一消息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回望六年前,内田诚接任CEO之时,正值日产深陷戈恩事件后的信任危机,同时面临高达6710亿日元的年度亏损。
内田诚的职业生涯似乎总是与“危机处理”紧密相连。自2019年底上任以来,他迅速推出了Nissan NEXT转型计划,通过裁撤冗余产能、精简产品线等手段,短期内成功遏制了公司的财务恶化趋势。到2023年,日产的净利润更是攀升至4266亿日元,股价也一度回升至戈恩时代水平。
然而,面对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田诚的外科手术式降本策略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日产曾经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市场地位正被新能源浪潮所冲击。轩逸车型的月销量从巅峰时期的3.8万辆骤降至1.9万辆,逍客车型的终端优惠超过5万元也未能阻止销量下滑。曾经以“技术日产”著称的品牌形象,在比亚迪秦PLUS等国产新能源车型的冲击下变得黯然失色。
内田诚对中国市场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节奏中。2024年北京车展期间,尽管他率领全体执委会成员来华考察,却仍坚持认为日产需要24个月的产品开发周期。这种对中国智能化发展速度感受迟钝的态度,导致日产在辅助驾驶系统和舒适性标签等方面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华为ADS 2.0、小鹏XNGP等先进辅助驾驶系统的出现,让日产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显得毫无竞争力;而“女王副驾”等创新设计的出现,也颠覆了日产“移动沙发”的舒适性标签。
内田诚的离职与不久前刚下课的前Stellantis CEO唐唯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面临着传统职业经理人转型的困境,都采取了极端的降本措施来应对市场变化。内田诚在砍掉20%产能的同时,唐唯实也将4万名员工送上了裁员名单。日产关闭常州工厂之际,Stellantis也在意大利工厂进行了成本削减,甚至将厕所数量都纳入了削减范围。
这种对短期财务报表的过度关注,最终导致了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误判。内田诚在执着于e-Power混动为何无法享受中国新能源补贴的同时,唐唯实也将广汽菲克的破产归咎于“合作伙伴不给力”,却转身对零跑汽车进行了抄底式投资,暴露出其投机心态。
作为职业经理人,内田诚和唐唯实的困境令人深思。当内田诚试图通过裁员9000人、削减20%产能的休克疗法来挽救日产时,董事会却已开始与本田商讨合并事宜。这场涉及600亿美元的世纪交易虽然最终因本田要求将日产子公司化而破裂,但谈判过程中暴露出的残酷现实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崩盘使其在联盟中失去了议价能力。本田甚至直言“日产换帅是重启谈判的前提”。
同样地,唐唯实即便紧紧抱住零跑汽车的四叶草架构和全域自研能力不放,但在中国市场不到1%的市占率和“退出中国”的坚定言论中,他的提前下课也显得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内田诚的离职无疑为日产汽车敲响了警钟。当董事会选择具有22年产品开发履历的伊万·埃斯皮诺萨接任CEO时,这一决定本身已经昭示着日产正在改变游戏规则。新掌门人的产品开发背景与内田诚赖以成名的采购管理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意味着日产汽车正在从成本控制向技术创新的价值转变。在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里,对本土化创新的敬畏远比财务报表上的成本控制更具战略价值。而那些傲慢自大的企业,最终只会被商业历史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