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课:教师成长的新路径
在教育领域,写课已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写课,简而言之,就是将实际教学的过程、经验和反思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然而,尽管教师们每天都在上课,但真正将课堂经历转化为文字的教师却寥寥无几。
特级教师黄建初,作为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员,对写课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写课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选择,更是教师扬长避短、提升教育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黄建初曾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小学语文教师研修群中发起过关于“写课”的研讨,并据此撰写了文章,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上发表。
黄建初指出,要写好课,教师们需要做到“三要”。首先,要搜集整理素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资料的创生,教师们需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课例,尤其是那些具有新意、值得反思的课程内容、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们还需要进行文献阅读,从专家型教师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为写课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黄建初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将好文章的形成比作“車”字结构。其中,“做出来、写出来、改出来”构成了“車”字的三竖,而序言、正文、结语则构成了五横。正文部分由三个分论题组成,它们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这样的结构化处理有助于教师们更加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逻辑性。
最后,要夹叙夹议行文。写课不仅仅是记录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将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教师们需要善于运用举例、摆事实等论证方法,通过叙事陈述教学故事,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黄建初还总结了“论题、论据、论证、结论和讨论”五论写课要素,为教师们提供了自我检验的标准。
然而,写课并非易事。许多教师在写课时会遇到两大障碍:一是找不到论题,二是不会做结构化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建初建议教师们可以先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资料,然后从中寻找论题。同时,他提出了以“車”字形结构处理文本框架的路径,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结构化处理。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与分析的视角来写课,以观察者的身份记录课堂故事,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
写课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育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些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写课可以被“可视化”,进而与同行、同伴交流分享。写课对教师自身而言,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提炼;对同伴而言,是交流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载体;对教育知识宝库而言,是教师贡献实践性知识的创造。
通过写课,教师们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进而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行列。黄建初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写课的行列中来,教育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精彩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