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1日,全国迎来了第30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响应这一重要日子,中国教育报微信平台特别推出了“安全公开课”系列栏目,旨在为校长、教师及家长提供实用的安全教育指导,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首篇报道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如何全面规划学校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的要求,中小学校长需深刻理解和系统规划学校的安全工作。
《纲要》不仅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范畴,还从法律和管理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构建智能化安防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校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预防机制,强调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加强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教育,针对高发安全事故进行重点防范;以及建立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纲要》还提到了其他几个需要关注的方面,如网络安全、学生体质健康(特别是近视率和肥胖率)、心理健康、法治及国家安全教育,以及专门学校和专门教育的建设。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全面框架。
中小学校长在规划学校安全工作时,应以《纲要》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开展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起点,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安全风险,确定工作重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不善、环境不良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以及从学校日常活动的不同时间段、物理空间和活动类型出发的细致分析。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校长们应整体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系统,构建风险防控体系。这要求将学校安全工作融入学校发展的全局,既解决当前的重点难点问题,又面向未来构建长效机制。同时,要依法依规推进各项工作,探索新时代学校安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利用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治理能力。
在规划过程中,校长们还应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创新。最重要的是,要真抓实干,将安全工作的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学校成为安全可靠的教育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长们高站位思考、高水平实践,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学校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