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宠物市场中,一股饲养“异宠”的风潮正悄然兴起。所谓“异宠”,是指区别于传统猫、狗、观赏鱼等宠物的小众宠物,如爬行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和昆虫等。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商场内,宠物店里的仓鼠以其活泼可爱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这些小巧玲珑的宠物,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新选择。
同样在该区的另一家异宠店,顾客们正用手机拍摄着店内活泼的狐獴。这些小动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行为,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
走进北京某花鸟虫鱼市场,各种“异宠”琳琅满目。花枝鼠在饲养者的肩头灵活跳跃,蜜袋鼯从高处滑翔至店主手心,恒温箱里的鬃狮蜥则悠闲地伸出爪子。这些“异宠”不仅吸引了众多顾客的围观,也反映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异宠”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其中,龟、蛇、守宫等爬宠是主要类型。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在选择宠物时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陪伴型宠物,而是寻求更具个性和新鲜感的小众宠物。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异宠”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仓鼠、龙猫、垂耳兔等“异宠”的分享和讨论热度不断攀升。许多博主分享养宠攻略和互动秘籍,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咨询。这些平台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异宠”,也激发了更多人饲养“异宠”的兴趣。
然而,饲养“异宠”并非易事。一些“异宠”由于驯化时间短,仍保留一定的野外生存习性,需要更加专业的饲养环境和条件。例如,仓鼠需要较大的居住空间和跑轮来模拟野外觅食的环境;蜜袋鼯则需要精细的饲养和丰富的玩具来满足其情感需求。这些都需要饲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异宠”饲养者的增多,相关市场也迎来了销售热潮。各类“异宠”用品如笼具、垫料、造景等销量大增。同时,一些“异宠”主题店和咖啡厅也应运而生,为喜欢“异宠”但无法饲养的顾客提供了与“异宠”互动的机会。
然而,“异宠”市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风险和问题。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非法捕捉和贩卖野生动物作为“异宠”,这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异宠”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准备,导致“异宠”被遗弃或死亡。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监管。
为了规范“异宠”市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异宠”交易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明确“异宠”的定义和管理范围。同时,还应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异宠”的科学认知和饲养意识。对于饲养者来说,也应谨慎理性地选择“异宠”,充分了解其习性和饲养难度,做到科学合理喂养和不任性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