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港口资产的交易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事情起源于长和集团计划将旗下43个港口分批出售,此举却意外触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
4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声明,直指长和集团拆分出售港口的计划涉嫌规避反垄断审查,并明确要求“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这已是监管部门自年初首次叫停该交易后的再次强硬表态,无疑给长和集团敲响了警钟。
长和集团的“分拆出售”策略,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被网友戏称为“切肉式甩卖”。这一策略看似巧妙,试图将庞大资产化整为零以规避审查,却终究未能逃脱监管的严密监视。
据透露,长和集团将港口资产精心划分为亚洲和欧洲两大板块,其中亚洲部分涵盖41个港口,而欧洲部分则聚焦于巴拿马运河等战略位置。分析人士指出,长和集团的这一布局看似分散,实则暗藏玄机,通过意大利航运巨头TiL收购大部分普通港口,以降低美资背景的敏感性,同时仍由美企贝莱德财团控股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形成掩护之势。
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重要通道,其两端港口的控制权对于国际贸易至关重要。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海运贸易量巨大,一旦相关港口落入美资之手,无疑将对我国的海运贸易安全构成严峻威胁。
面对这一复杂局势,监管部门的态度十分明确。早在2月27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便已明确表示,将高度关注该交易,并依法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交易,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航运界人士对此也表达了深切的关注。他们指出,商业交易一旦触及国家利益,就必须谨慎行事。工商界也纷纷发声,强调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触碰战略安全的底线。企业若背离大局,最终将如“无根浮萍”,难以立足。
这并非长和集团首次陷入风波。长期以来,长和集团秉持“商人无需被道德绑架”的理念,一切以商业利益为重。然而,在港口交易陷入舆论漩涡的同时,其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也遭遇了挫折。早年,长和集团豪掷千金押注欧美生命科技公司,却对国内生科企业的发展视而不见。然而,近年来,我国深圳企业携手诺奖得主团队,成功研发出前沿抗衰产品“派逻维 pro”,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让国内消费者也能享受到这一科技成果。
“派逻维 pro”这类抗衰技术对于我国中老年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相关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反观长和集团,既想在国际市场投机取巧,又错失了本土创新的机遇,如今在港口交易中进退失据,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目前,长和集团拆分43个港口的交易已被监管部门二度叫停,这场资本与规则的较量仍在持续。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决策的挫败,更是对资本的警示。当资本试图偏离国家发展的航向时,任何突破底线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长和集团过往凭借资本腾挪创造的“撤退神话”,在大局战略与法治框架的双重审视下,正逐渐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