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电动汽车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三名女大学生在前往公务员考试的途中,遭遇水泥墩碰撞,车辆随即起火,车门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打开,导致两人当场死亡,另一人送医后不治身亡。
该事件发生于3月28日,直至近日才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小米公司对此事做出了公开回应,雷军亦在微博上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小米方面表示,在事故发生前,车辆已交由驾驶人自主驾驶,因此责任在驾驶人而非车辆本身。
然而,死者家属对此提出质疑,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车辆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质疑声,同时也伴随着众多为小米和雷军辩护的声音,其中不乏被指为水军的言论。
尽管如此,雷军的态度仍被部分网友视为积极。他在回应中感谢网友的批评,表示小米已听取并重视这些声音,将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事实上,电动汽车行业此前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但值得注意的是,像雷军这样身份的高管亲自回应的情况并不多见。例如,去年山西某电动汽车品牌车主在遭遇事故后同样面临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导致车内人员死亡。该品牌第一时间将责任推给车门供应商博世,但博世迅速澄清与此事无关。随后,另一家公司赛力斯出面表示将配合调查,但后续再无下文。
还有电动汽车在试驾过程中因小坡熄火的事故,相关信息被迅速删除,事故现场也被整改。类似事件发生后,涉事车企往往采取删除信息、掩盖痕迹等方式应对舆论压力,甚至不惜拆除车辆标识以避免被认出。
作为新兴事物,电动汽车从研发到推广的过程被大大缩短,其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的态度。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关键在于如何正视问题、改进技术。
然而,当前电动汽车行业对负面舆论的容忍度极低,各大品牌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维护网络舆论,打造人设。一旦遭遇事故,便千方百计消除舆论影响,却不愿正视问题所在。例如,本次事故中死者家属质疑的车门无法打开问题,在其他品牌中也曾出现过。
由于电动汽车设计高度电子化,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冗余设计,如特殊情况下的机械开门装置。同时,电动汽车行业在宣传中往往夸大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误导消费者认为机器驾驶比人工驾驶更安全。这种误导性宣传导致部分消费者对技术成熟度产生误解。
事故中遇难车主的母亲曾多次提醒女儿不要过于依赖智能驾驶,但女儿并未听取。这反映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误解和盲目信任。实际上,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对路况的适应能力存在诸多短板和缺陷。
相比之下,雷军和小米的回应显得较为真诚。他们愿意直面问题、改进技术,而非一味推卸责任或掩盖问题。希望其他电动汽车品牌也能效仿小米,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而非总是试图解决提出问题的人。